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2025第八届中华设计奖 “职教赛道” 启动:聚焦智创未来与设计共生,征集四大领域创新作品

第八届中华设计奖以“智创未来 设计共生”为主题

2025第八届中华设计奖 “职教赛道” 启动:聚焦智创未来与设计共生,征集四大领域创新作品

第八届中华设计奖以“智创未来 设计共生”为主题,强调以智能化创新为驱动力,探索设计与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追求设计赋能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和谐共生,激发设计师对未来场景和产品的独特思考与创造,为构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提供优秀的设计解决方案。

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面向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师生,参赛者须选择“职教赛道”命题或中华设计奖“产业赛道”一个或多个命题进行创作分别投稿。(中华设计奖“产业赛道”命题详见官网)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可结合教指委2025上海年度工作会发布的“双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创作与设计,体现“岗课赛用”的职教理念。本次参赛评选结果可作为专项课题结课的依据之一。

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文化创造未来。本届中华设计奖“文化创新”命题鼓励设计师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现代科技为工具,通过创新思维打造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解决方案,推动文化资源向产品化、服务化、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核心主题方向:●文化产品创新:非遗创新产品、新国潮美学产品、可持续环保产品。●文化服务创新:乡村文旅体验设计、城市更新文化服务、交互服务设计。●数字文旅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孪生、文旅元宇宙场景、数据驱动文旅服务。▶▶作品类型参考:数字非遗产品、手工艺品、非遗文创周边;国潮生活用品、服饰、配饰、文创潮玩;环保材料产品、循环设计产品、低碳文化用品;文旅体验路线、民俗节庆IP互动体验项目、智能导览与AR解说系统等;文化空间设计与运营方案、数字艺术装置等。▶▶提交内容:●文化价值阐释:需清晰说明作品的文化内核、创新点及社会价值。不少于300字,逻辑清晰,语言简洁。●设计方案完整性:产品类:需提供3D模型/实物图+技术实现说明。服务类:需提供系统框架图+场景演示视频(3分钟内)。原创性与合规性:作品需为原创,需附原创声明,确保无知识产权纠纷。●技术可行性:需说明技术实现路径(如AI、区块链、AR/VR等),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或试点数据(如有)。●市场潜力:需说明目标用户群体与市场应用场景,提供用户调研或市场分析报告(如有)。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中华设计奖特设立乡村振兴赛道,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设计方案或产品,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次征集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具体方向包括:村庄规划与设计、文旅艺术与视觉传达、生态环保与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教育空间设计、数字乡村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旅游体验。▶▶作品类型:●设计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效果图、景观设计效果图、产品设计效果图、系统设计架构图、服务设计流程图等。●产品原型:包括但不限于硬件产品原型、软件产品原型、服务平台演示视频等。▶▶提交内容:●方案说明: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内容、创新点、实施方案、预期效益等。●设计图纸/产品原型/研究报告:根据作品类型提交响应的设计图纸、产品原型或研究报告。●其他材料:包括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用户反馈等。

智汇设计,未来已来!中华设计奖“智能科技”命题重磅开启,现面向全球设计师、创新团队及高校学子征集优秀设计作品。本次命题聚焦智能电器、健康医疗、绿色低碳三大领域,旨在探索智能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用设计赋能未来。▶▶建议聚焦方向:●智能电器:重构人机共生新体验,打造舒适便捷的智能生活环境。●健康医疗:用科技守护健康,注重关爱弱势群体,推动智慧医疗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低碳:设计驱动可持续未来,赋能生态循环。▶▶作品类型:●产品设计:智能硬件、软件应用、服务平台等。●系统设计:智能家居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节能系统等。●服务设计:基于智能科技的创新服务模式、用户体验设计等。▶▶提交内容:●设计说明:项目背景、目标、内容、创新点等。●设计图纸/产品原型●其他相关材料: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等。

重塑感知,智联万物。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浪潮中,数字艺术与交互设计正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核心语言。本届中华设计奖数字艺术与交互命题以“未来体验”为主题,我们诚邀全球数字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创意开发者及跨领域先锋,以“未来体验”为命题,用代码、光影、触感与想象,构建突破维度的沉浸式体验,重新诠释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建议聚焦三大方向(任选其一或融合创新):●虚实无界:通过AR/VR、元宇宙、全息投影等技术,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感官革命:结合生物传感、触觉反馈、AI生成等,打造多模态交互的沉浸式叙事。●可持续联结:以数字技术重构人与自然、社群的关系,探索低碳未来的诗意表达。▶▶作品类型:●数字艺术:生成艺术、数据可视化、NFT艺术、光影装置等。●交互体验:XR、智能交互作品、数字场景与虚拟空间作品、游戏设计作品、XR应用作品等。●实验性项目其他各类结合前沿技术(如: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量子技术等)相结合的实验性艺术设计作品。▶▶提交内容:●作品概念视频:3分钟内,展示核心交互逻辑与场景效果。●技术文档:简述技术框架、创新点及实现路径。●可交互原型或完整作品:线上链接/线下展示方案。

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采取赛区制,每个赛区设立一个省赛承办单位(教指委省课题组)负责赛区相关事宜。赛区(教指委省课题组)原则上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建,参赛作品由本赛区承办单位(教指委省课题组)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经各赛区评选后,再进入全国总决赛(教指委专家组)进行评选,未成立赛区地方,可直接投稿中华设计奖官网进行评选。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省赛承办单位(教指委省课题组)的确认工作,由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依据相关申请情况予以开展并最终确定。

 1.省赛评审:省赛承办单位将负责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将按照参赛作品总数的10%、15%、20%的比例,分别设置省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其中,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将被推荐参加国赛评审。

 2.国赛评审:由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九个专委会对入围国赛的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国赛等级奖比例一般不超过国赛参评作品总数的30%(一、二、三等奖分别为5%、10%、15%)。

1.报名方式与费用

1.1.本次大赛采用网上报名方式,登录大赛官网“知产中国”(www.cidip.cn)访问第八届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专题页面,根据页面提示和相关说明完成报名和作品提交流程,同一个作品只能报送一个赛道。

1.2.所有参赛者提交作品图纸及电子文件(提交文件均不退回),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或者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所有参赛者必须实名制填写个人信息,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1.3.本届大赛采取专家提名和公众报名相结合方式。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性,提名专家和评审专家相互独立,提名专家及提名作品经评审委员会与大赛组委会审核后生效。

1.4.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参评、参展等费用,参评产品寄送费和获奖嘉宾交通食宿费,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2.设计内容要求

符合相应类别主题,适应市场,兼具文化性、创新性、实用性、可延展性的创意作品,彰显品质生活。设计方案需充分考虑并表现出作品的人文关怀、功能创新、材料环保、用户体验、市场价值等方面。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它任何权利;若存有剽窃等不诚信行为,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获奖资格并保留追诉权力。

3.设计图稿

A3(297mm×420mm)竖版设计排版图 1 张,附设计说明及论述(中文 300 字左右)。不同角度效果图、三视图(鼓励手绘制图)、实物图片不超过 12 张(不包括竖版排版图)。分辨率不低于 300dpi,图片文件可选用jpg、Tiff、pdf 格式,单个图片文件大小不超过 10M。

设计图纸必须包含参赛作品名称、作品主题、彩色效果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设计说明。

4.产品邮寄

产品组参赛作品符合本届大赛要求的产品、系统及服务。参赛作品必须为产品实物,参赛者有知识产权使用权。所有产品组参赛者网上报名成功后即可寄出产品实物。

作品价值过高或体积过大请联系组委会沟通协商后再决定是否邮寄。

注:概念组不要求寄送实物。

4.1. 收件信息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院路107号(浙江省职工服务中心12楼)中华设计奖组委会 祝老师 19941402270

(邮寄前请联系组委会确认邮寄产品信息)

4.2. 收件截止日期:2025年7月30日

4.3. 邮寄费用及作品退回

(1)所有因作品寄送与退回所产生的费用,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2)为进一步推广优秀参赛作品,组委会将在赛后进行作品展览活动。获奖作品需永久留存大赛组委会,用于中华设计奖展览馆展品陈列,其他参赛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统一寄回。

4.4. 作品损坏处理

(1)作品如在运输过程中破损,组委会将在收到货物的第一时间拍照联系参赛者, 参赛者可根据作品签收和破损情况,自行向快递/物流公司索赔。如作品的破损程度超出了可评审范围,为避免影响评审结果,建议参赛者立即重新寄送新的产品参加评审。

(2)组委会将保证作品在评审过程中不被人为损坏,但因评审需要,将会对产品造成不可避免的使用及操作痕迹,组委会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温馨提示

(1)参赛作品中涉及动态图形、交互体验、影像类作品的,请联系组委会或发送视频至大赛官方邮箱(award@cidip.cn),邮件请注明“2025第八届中华设计奖职教赛道参赛作品+姓名+地区+参赛类别”,若因参赛者个人未标注产生的误报漏报,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2)所有参赛作品内容中不得出现参赛者姓名与参赛机构的相关信息(包括英文或拼音缩写或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图标、图形等),否则被视为违纪,撤销参赛资格。

5.大赛服务

大赛支持媒体和网站及其相关平台将对大赛进行全面深入报道,相关内容将覆盖PC 端、移动端和社交媒体。

大赛组委会将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和市场前景的优秀设计作品,组织评估并推荐有关部门、机构以各种形式开展产品化和商品化孵化;帮助已产品化的优秀设计作品需求对接商业资源,加速其商品化过程;连接制造、品牌和商业资源,为有意向出让或合作的优秀设计作品牵线搭桥;同时对大赛获奖作品提供推广增值服务,对大赛活动对接成功的设计作品,优先推广市场渠道。

6.奖项召回

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中华设计奖组委会有权收回奖项标志的使用权和已颁发的奖金、奖杯和获奖证书:

6.1.获奖作品造成社会危害或负面影响的;

6.2.获奖作品侵犯了其它产品的著作权或其它知识产权的;

6.3.设计者或生产者在未通知主办者的情况下对获奖作品进行明显修改,并继续在该作品上使用获奖标志或利用其进行宣传的。

7.知识产权

7.1.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文化艺术传播、推广等,并对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享有优先受让权,如需知识产权转让将与作者另签订转让合同书。

7.2.对于所有参赛作品,在参赛者知情的情况下,大赛组委会有权在宣传和推广中使用其相关材料,包括作者信息、设计效果图等。

7.3.谢绝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大赛组委会将取消作品的参赛资格。

7.4.参赛者严禁抄袭或仿冒他人的产品或设计作品。一旦发现参赛者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与他人就参赛作品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问题,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参赛者资格;因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法律责任全部由参赛者自行承担,并赔偿因此给大赛组委会造成的包括评审费、咨询费等所有损失。

7.5.所有获奖作品和参评作品,主办和承办单位有权出版作品集;所有获奖作品,将留存组委会用于展览展示;大赛主办和承办单位对参赛作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协助申请注册专利。

7.6.未尽事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教授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校长 教授

宋立民

清华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教授

陈鸿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校长

罗润来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媒体学院院长 教授

张广军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 教授

黄春波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 教授

王树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主任 教授

苏永刚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教授

李麟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教授

黄心渊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 党总支书记 教授

梁惠娥

无锡学院副校长 教授

青海民族大学专业负责人 教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教授

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副校长 副教授

陈丽婷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 教授

薛凤彩

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

陈正达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长 教授

施俊天

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教授

雷珺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教授

高元华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副校长 副教授

杨爱玲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教授

桂元龙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叶永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姚美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校长 副教授

深圳市第二职业学校校长

青岛华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高级讲师

王曦川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校长 高级讲师

韦国宏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  高级讲师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如对报名有任何疑问,请洽:中华设计奖组委会秘书处陈老师 18768106137  林老师 19941402270电话:0571-86801919邮箱:award@cidip.cn本赛制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及修改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设计奖组委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