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设计展”之一的荷兰设计周(Dutch Design Week)于2024年10月在荷兰埃因霍温市揭幕,其主题“真实与不真实”(Real Unreal)深入探讨了人类如何驾驭当代社会中多元现实与问题,展示了富有洞察力的设计师对未来愿景的质疑,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全新想象。“在当今时代,数字化对整个现实物质世界的影响非常深刻,以至于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各行各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型。因此,我不禁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在应用场景中,我们该如何体现真实与不真实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或者说真实当中的虚幻的关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荷兰设计周主题展览“Fly Me To The Moon 2.0”策展人孙捷分享了自己对于“真实与不真实”的理解。正如荷兰设计周的创意总监米里亚姆·范德卢布(Miriam vander Lubbe)所言:“设计师们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设计的意义。最终,可能性将因为我们的努力幻化为新的未来。即使有时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幻,但设计常常以独一无二而出乎意料的方式,为未来开辟出一条真正有意义的未来之路。”
录制于1969年的英文流行歌曲《Fly Me To The Moon》,因其在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中的历史性播放而声名远扬。这首歌随着电波穿越太空,传回地球,自此便同月亮一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频繁出现在太空科幻作品中。如今,即便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首歌依然同月亮一样,承载着几代人的浪漫情怀与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这些看似简单却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此次展览的概念。”孙捷如是说。他将对未来的前瞻与探索视为一场开放性的对话。因此,展览“Fly me to The Moon 2.0”以一个四面无遮挡的沉浸式空间——巨大的U型金色宇宙太空舱“FMTTM”为主体结构。参观者需佩戴特制眼镜进入,置身于展区欣赏,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未来数字时代与外界信息的交流。展览通过“朋友”(Friends),“为更美好的生活(For a Better Life),“梦与现实”(Dreaming&Reality),“科 学 与幻想”(Science&Fiction),“新品种”(Becoming New)5个维度,让叙事手法与作品内容相辅相成,使展览本身成为思考的载体,展示了来自163位设计师和艺术家的45件创新作品。
思考重塑现实,创意焕活科技
《生命之源疗愈花园》,王艺雯、刘赟铃、王萌、王紫鹤
展区大屏幕上,作品《生命之源疗愈花园》通过数字化和动态化的手法呈现了女性的孕育过程。在一片粉色系的鲜花丛中,一个新生命在蛋形形态中逐渐诞生。“人造子宫”的概念象征着一个类似人体子宫的孕育环境,旨在缓解女性的怀孕焦虑。这种可视化、疗愈性的呈现方式,表达了设计师对于生育率下降、如何缓解未来人口问题、对女性身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另外一件参展作品——为听觉障碍人群服务而设计的服装“VirtX”,通过其全身“触觉显示”功能,为使用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让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切身感受声音。孙捷评价道:“VirtX的亮点在于其利用的电触觉渲染技术并非捕捉使用者的情感,而是创造全新的感受,完全颠覆了感受在物质跟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VirtX 全身虚拟触觉界面》,郑青云、林宏南、蒋胜圣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策展团队在选择作品时遵循的原则:重视发展性的视野,不局限于遵循既定的学习路径,更加在意创新性的观点。“设计的核心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设计引领生活’自然成为设计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而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未来导向的前瞻性思维。”孙捷进一步说道,“回归教育更是如此。要认识到学生当下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米书架》,娄永琪
这也意味着设计师不应仅仅将设计视为一种工具或职业,而应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高质量的生活,这种追求也催生了多样化的社群,这些社群将成为社会需求的新驱动力。因此,未来设计师也需要理解不同社群的需求,才能在社会和职业中站稳脚跟。”孙捷强调,设计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他们需要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创造者。
《生命之源疗愈花园》,王艺雯、刘赟铃、王萌、王紫鹤
《生命之源疗愈花园》所探讨的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荷兰设计周的讨论中,还贯穿于整个设计行业。“科技与人文主义是两个维度的交叉,就像坐标轴上的纵轴和横轴。我们不能片面地说科技比人文更重要,反之亦然。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框架和尺度。”孙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技术革新一定不可避免地会给过时的思想、社会结构带来挑战,有时甚至会取代它们,这是自然规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设计创新的核心原则一定是永远不以牺牲人的利益为代价。”
设计与教育,变革与深化
《EMO 情感化引导的可持续培育钻石首饰定制及服务设计》,孙捷、姚婉冰、张理诺、袁硕、嵇剑桥、侯婉桐、毕羽西、李芬
《青岛海元宇宙》,吴志强、梁靖、马春庆、袁晓秋、范思琦、王舒、庄严、倪潇枫、黄舒凡、贾蔚怡、赵心怡
近年来,我国的设计学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回首20年前,设计还仅仅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10年前,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如今,设计已发展为一个与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并驾齐驱的交叉学科。这种演变意味着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设计思维的教育有望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孙捷展望道,“也许设计师、经济学家、管理者、法律专家、工程师等都需要掌握设计思维,以推动各自领域的创新。”
宇宙太空舱“FMTTM”
事实上,“人人皆可设计”这一看似理想化的设计教育趋势,还推动了设计教育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实践正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被纳入教育体系中,这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孙捷继续说道,“过去,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往往是分开的,理论研究者可能缺乏实践经验。但现在,设计师将不再仅凭灵感创作,而是基于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未来,设计学科将继续拓展其边界,不仅在学术领域内,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持续输出具备发展性视野、不局限于遵循既定的学习路径、发挥个人特质、对未来怀揣热情与期许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