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身价最高的精神病患者,也是拍卖史上收益最高的女艺术家,90岁高龄依旧活跃在艺术圈与时尚圈,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她,便是草间弥生。《时代》周刊称草间弥生为“世界现存的史诗级艺术家”;英国《泰晤士报》将她认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Art Newspaper评选她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家”。
▲ 草间弥生近十年来,草间弥生的作品多次刷新在世女艺术家的拍卖记录,身价也在十年间翻了几十倍。即使你没有学过艺术,也一定在街头巷尾或者是社交平台上见过她的某件作品。
为什么草间弥生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如此高的商业价值?
不幸的童年
“我在母亲的子宫里便已绝望,画画成了我走投无路之后唯一的呼吸。”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家境富裕的她却没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幼时目睹父亲出轨,母亲崩溃,使得10岁的草间弥生便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
在她的世界中,经常会出现巨大的网,她会看到桌布上的红色花纹,并且这种花纹遍布整个房间,自己的身体也被它捆绑住。
草间选择将自己的世界用绘画表达出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飞奔回家,把看到的东西一股脑儿全画在素描本上。我的惊异和恐惧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被一一稳住的。这些经历是我绘画的起点。”
圆点构成了草间的世界,也成了她情绪宣泄的出口。在草间的眼中,世界是由圆点构成的,人类的意识与情感也是以圆点为根本,包括她自身,也是无尽宇宙中的一个圆点。
对自由拥有无限渴望的草间,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深感失望,她无法抒发个人对艺术的热情,封建的社会文化更束缚住了她的创作动力,于是在1957年,她便毅然决然地离开日本,独自前往纽约。
也是在美国生活期间,草间弥生开启了她非凡的艺术创作之旅,不仅创作了她的个人代表作《无限的网》还包括行为艺术、人体彩绘艺术、雕塑等等。这些作品的大胆、前卫,让草间一时间声名大噪,但也让她在大洋彼岸的故乡背负着一片骂名。
可此时的草间弥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能受流言蜚语影响的女孩,这时的她拥有绝佳的勇气与坚定,开拓了人生的艺术版图,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时代。
波点女王的代表作品
1959年10月,草间弥生的首个个展“纯色执念”在布拉塔画廊揭幕,作品《无限的网》也在此次展览展出。
这幅作品算是草间弥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在当时引爆了纽约艺术界。画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无视整体,重复地采用同一种符号。这种看似枯燥、无聊、千篇一律的创作风格与彼时流行的行动绘画大相径庭,但观众却能够被画面静谧、和谐的力量所吸引,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空间。
波点,是草间弥生一生的符号。草间弥生这样解释她的作品:“波点是亿万粒子中的一点,而我的生命也是一个点。我要用天文数字般的波点,编织出一张苍白的虚无的网,消融自己以及他者和宇宙的一切。”
▲ 《无限的网》
《南瓜》系列便是草间运用波点元素的代表性作品,贯穿着草间的一生。草间创作过各种以南瓜为主题的作品,原因是南瓜稳定的造型给予她精神上的安定。小时候在祖父的采种场看到被摘下的南瓜,草间就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席地而坐,与南瓜面对面,忘却世上的一切,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到一个南瓜的身上,犹如达摩面壁十年。”这个黄色南瓜雕塑,运用了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来进行装饰,且随着南瓜造型的变化,圆点也在不断地“起伏”,在静置的雕塑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律动与植物永恒的生命力。
▲ 《南瓜》而此时的草间将她眼中的世界用艺术呈现,已经进入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南瓜成了超越植物本体的禅宗精神的物化,亦是草间对于宇宙与自然的理解。
此外,作品《无限镜屋——满载生命光辉》、《无限的爱》等一系列以镜子为创作素材的装置艺术,通过灯光的相互投影反射,将“永恒”、“奇幻”的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也是草间宇宙观的再现。
波点中的自我消融
也许有一部分观众并不理解草间作品的圆点元素,甚至认为这种创作形式是无趣且枯燥的。但正是这些圆点,表达了草间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也正是在这些重复、无限圆点之中让草间的自我意识得以消融,让她的精神得以治愈。
她在物与物之间重复往返,寻找彼此的联结,在专注于构成中忘却疾病的折磨,达到了“自我消解”,“她被还原回归到永恒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无限性当中。”圆点,照亮了草间弥生的人生,也成了她的精神救赎。艺术,不仅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滋养,更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心灵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