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赵无极:从八幅版画开始的故事

站在甲板上,赵无极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心潮翻涌。他渴望画“西洋画”,渴望画地道的油画,他要实现老师林风眠认为“做梦”的生活。

1948年2月,春寒料峭,清晨的薄雾笼罩着码头,赵无极与妻子谢景兰登上了“安德烈·勒篷”号游轮。多年前,这艘船曾载着他的老师林风眠前往法国。而今,他也踏上了同样的旅途。

站在甲板上,赵无极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心潮翻涌。他渴望画“西洋画”,渴望画地道的油画,他要实现老师林风眠认为“做梦”的生活。

图片

赵无极与谢景兰在赴法的游轮上

舟车劳顿一月有余,赵无极和妻子终于在巴黎安顿下来。他们在蒙帕纳斯租了一间小工作室。赵无极一边学语言,一边上艺术课。在友人推荐下,他加入了埃德蒙·德约贝尔的工作室,开始尝试版画创作。在他的自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颜色涂在多孔质的石板上,好像涂在宣纸上一样,这让我喜欢。因为印制费用较高,我只好节约用料。我用三种颜色,即三次套色,制作了八幅石版画。
我像画中国水墨画那样,用了很多水,其实根本不合规矩。德约贝尔是出色的石版画技师,对我的做法不以为然,而且警告我,结果一定不好,因为石版画的墨不能掺很多水,可我还是试了,印出的画竟使他十分兴奋,鼓励我继续这样做下去。
我于是根据我的水彩和素描创作了一个系列,共八幅,各印了二十余版。”

图片

赵无极1948年在巴黎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八幅石版画即将改变他的一生。
罗伯特·葛代是毕加索的出版商,一次偶然到访工作室,看见了这些石版画,石版的肌理经过油性材料的绘制,通常会显现出浓厚而鲜明的色彩。然而,在赵无极的画中,色彩被注入了东方灵魂——水墨的痕迹隐约透出,细腻而奇妙。葛代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好友亨利·米修,他笃定,米修一定会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
然而,他错了,亨利·米修不是感兴趣,而是着了迷。
亨利·米修是谁?他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20多年前,米修从比利时来到巴黎,投身法国的现代文学运动,发表了众多诗集,他先锋派的创作风格、对潜意识的挖掘以及对语言的重新阐释,使他成为艺术圈的标杆人物。

图片

法国诗人 亨利·米修

在葛代的软磨硬泡之下,亨利·米修终于不情不愿地答应看一眼这个中国小子的画。
当画作在他眼前徐徐展开,米修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神态渐渐消失。他见过许多版画——毕加索的、马蒂斯的、米罗的,但从未见过有人这样创作版画,色彩在水的作用下层层晕染,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层次,水墨画的韵味与现代艺术的力量碰撞交汇。山林、花草、飞鸟、游鱼、月亮……这些简单的自然元素,在画中自由组合,像编织梦境一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艺术家仿佛是个孩子,用最真挚而纯粹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葛代的声音逐渐模糊,米修的目光被画作深深吸引,他屏息凝神,完全沉浸其中。
第二天清晨,米修敲开了葛代的家门,手里拿着一叠纸:“我给这个中国小子的八幅画配了八首诗,请转交给他吧。”
葛代将诗与画集结成册,命名为《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凭借米修的高人气,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在艺术圈掀起热议:“赵无极是何许人也?为何能让大名鼎鼎的亨利·米修为他的画配诗?”书籍迅速畅销,为赵无极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图片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

从那以后,米修经常会到赵无极的画室,看他工作,与他聊天。初来乍到的赵无极法语不流利,但奇妙的是,他们总能聊到一块儿。多年后,赵无极回忆起与米修的相识时,感慨道:“这次相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米修的关注给了我信心。”
事实上,当时的赵无极正处于自信心的低谷,面对巴黎那些技艺精湛、思想深邃的艺术家们,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米修的欣赏与支持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八幅画与八首诗,画家与诗人,从此结下了深远而隽永的友谊。而这份友谊又进一步推动了赵无极的事业。

图片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之一

在诗画集出版后不久,米修将赵无极推荐给画商皮埃尔·勒布。勒布画廊是巴黎最负盛名的画廊之一。
起初,勒布对中国人抱有成见,甚至直言不接受中国艺术家。但在米修的再三劝说下,他终于造访了赵无极的画室。当他站在那些充满力量与灵性的作品前,内心的偏见被彻底打破,随后便与赵无极开始了长达7年的合作。与皮埃尔·勒布的合作是赵无极漫长旅居艺术生涯的开始,也是他成功融入巴黎的第一步。

图片

赵无极与艺术家朋友们

后来,赵无极陆续认识了很多诗人。每当出版商建议他为诗集创作插图,或者有诗人主动提出合作,他总是欣然接受。在他的自传中,他对诗歌的理解有这样一段深刻的描述:
“我觉得诗与画的表达方式本质相通,都传达生命之气,画笔在画布上的运动是这样,手在纸上写字时的运动也是这样。两者都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宇宙所隐含的深意。……
在诗中,我最喜欢的,是那种可以出入于句子之间的自由感,每个字都在统一的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这整体中,每个人都能随意地漫游、停留、呼吸,而那碰到句号时美妙的寂静一刻,就像绘画中的 一点留白。”

图片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之一

两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在艺术上找到了强烈共鸣,继而缔造了一段跨越文化藩篱的珍贵友谊。在赵无极经历第一任妻子离开和第二任妻子自杀的至暗时刻,米修始终陪伴在他身边;而当赵无极对艺术感到厌倦和迷茫的时候,米修的鼓励又成为他重新振作的力量,赵无极曾感激地说道:“每当我产生怀疑的时刻,米修的看法总是战胜我内心的迷茫,使我能够继续下去。”
1984年,亨利·米修过世,赵无极悲痛不已,在自传中,他写道:“属于我身上的某个部分被割掉了,生活再也不同于从前。” 米修去世后,他的诗集《在西方,一位印度妇人的花园》出版,赵无极为其创作了25幅宣纸水墨插图。
35年前,米修为名不见经传的赵无极配诗,35年后,赵无极为已然远去的米修配画。友谊贯穿了各自的生命,诗与画成了心意相通的见证。

图片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之一

当得知杭州之江艺术中心正在展出《赵无极的版画世界》,而展品中恰好包含了那改变命运的八幅版画之一,我立刻赶去观展。我实在太好奇了,究竟是怎样的作品,才能激发亨利·米修的灵感如泉涌般迸发?
我站在这幅画前,静静凝视,画面中意境流转,心绪萦绕。尽管我无法企及诗人亨利·米修那无与伦比的感受力,但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瞬间——米修第一次看到它,被触动的那一刻。

回到家,我找来了米修的这首诗,情感在字里行间涌动,将画作的深意层层铺展。真的有一种友谊,叫做命中注定的相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芸芸众生中,因为画而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图片

《亨利·米修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之一

之江艺术中心正在展出
 

无休无止的今天

多少乳液围住这死寂的星辰!

多少白色弥漫在天空!

人间,情人相遇,

为拥抱而生的臂膀终于相拥一处。

今天,无休无止的今天,

成为永恒,充满宇宙。

距离不复存在。   

没有红绳国绕的灵魂之外的另一个世果。

寂静犹如繁生的鱼卵慢慢落入平静的水中。

这寂静是漆黑一片。

其实什么都已不存在。

文章来源:那特艺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