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1908-1997),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
1949年作 89×116cm
《 黄河三门峡大坝(之二)》布面油画
1959-1960年 40×53cm
一次,徐悲鸿应邀到上海艺大讲课,顺便到美术科一年级教室了解学生的情况。当他走到一张素描前时,他停下了脚步,问:“这张画是谁画的?”没人回答。
徐悲鸿又大声问:“谁叫吴作人?”素描上写着吴作人的名字。这时一个满脸稚气的青年人,从人群中羞涩地探出了头。“是我,我是吴作人。”当时吴作人还不到20岁。
《农民画家》 油画
114×147cm 1958年中国美术馆藏
徐悲鸿十分欣赏吴作人的聪明好学,后来还将自己的油画画稿《田横五百士》交给吴作人和另一个学生王临乙放大到画布上。吴作人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正式跟随徐悲鸿学画。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作 油画
在留学的时间里,吴作人将学到的西方艺术技巧和中国艺术传统糅合在一起,逐渐丰富了自己的学养;同时,在饱览西方现代美术的光怪陆离之后,更加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和入世的绘画观。
1934年,徐悲鸿邀请吴作人回国任教的信件
1935年,时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写信给吴作人,邀请他回国任教。
《祭青海》 木板油画61×80cm 1943年
领悟水墨真意
吴作人在40年代曾两次西行写生,这使得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
当他西涉大漠,去往敦煌观摩莫高窟并临摹壁画时,他被眼前所见震撼了,他认为敦煌是“世界仅有的最伟大的中国古画陈列馆”。
吴作人 水彩318 莫高窟壁画临摹
李约瑟、吴作人、孙光俊、王万盛(左起)
在敦煌月牙泉鸣沙山(路易•艾黎摄)1943年
这一时期,吴作人创作了大量反映青藏牧民生活的素描、速写、水彩、油画。而西行所见的牦牛、骆驼、苍鹰、熊猫成为他笔下常见的艺术形象。
《重庆大轰炸》(又名《重庆廿九年八月廿日》)布面油画 80×100cm 1940年
《人体(透视)(习作)》木板 油画
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此画以纯正的西式表现,将一位颇具传统文人气质的中国老人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油画民族化”的命题引向了文化重构的开放语境中。
《纤夫》布面 油画
150×100cm 1933年
“法由我变,艺为人生”,是他一生对自己创作的要求。由此,他重视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师造化,夺天工”,以他扎实的西画基本功,融合中国画的观念、技巧,即“心”“意”“思”“气”,创造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
《男人体(获金奖)》布面 油画
150×80cm 1931年
《打箭炉少女》木板 油画
30×22cm 1944年
吴作人在1957年谈到艺术风格时曾说:“风格是画家自己的面貌,既不故弄虚玄,忽此忽彼;也不取泥古不化,套袭仿效。”这段话实际上是他自我风格的诠释。从他中国画风格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然天工,绝不故弄虚玄、忽此忽彼的一贯性。
《桃》木板 油画
40×53cm 1959年
临德拉克罗瓦《但丁之筏》
木板 油画 30×40.2cm 1934年
吴作人是本世纪正在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油画学派中独具特色的开创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时,他又是致力于民族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研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取得突破性成就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素描速写作品
油画作品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油画40×53cm 1956年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藏
《负水女》 油画
61×72.5cm 1946年中国美术馆藏
《丁香花与迎春花》 油画77×91cm 1955年中国美术馆藏
《静物(沙蒙鱼柠檬)》
木板 油画 45×38cm 1933年
《沐》木板 油画
27×21.5cm 1936年
《凤凰山》油画
50×64.5cm 1942年
《萧淑芳像》布面 油画
48×39cm 1946年
《甲胄》布面油画61×53cm 1934年
《纤夫》 布面油画
150×100cm 1932-193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青岛中心公园》 布面油画
1953年作 53×73cm
《夏天的树林》 布面油画
1958年作 40.6×54.5cm
大连星海公园 1956年
青岛海滨公园
藏族妇女
缝 1933 麻布·油彩 69×60cm
老人像
中国画作品
1983年作 《长空》
1972年作 《低昂》
1988年作 《鱼戏图》
1985年作 《金鱼》
1960年作 《任重致远》
1979年作 《齐奋进》
1972年作 《寥廓任犇驰》
1962年作 《大漠》
文章来源:美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