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薛松“法自然”系列新作展: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薛松在香港季丰轩举办了他的第三个个展——《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

在继2008年和2014年的两个个展之后,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薛松在香港季丰轩举办了他的第三个个展——《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与前两个个展集合了多题材、多形式和多面貌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在创作时间和主题观念上均更为紧凑,呈现了薛松自2019年至今所创作的逾二十幅“法自然”系列拼贴作品。

 

展览现场图,《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季丰轩画廊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199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薛松工作室里的所有作品。焚毁的图像、满目的残片与经验的残骸,在时间的空洞中陷入到了某种静止。站在过去记忆与脚下废墟的交叉点上,薛松的艺术道路出现了转折。废墟也许不是灾难,而是事情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刻。他用火灾现场拾回的烧焦乐谱,通过拼贴的手法,创作了《火的乐章》,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一场从无到有,从破坏到重建的轮回之旅。

 

 

艺术家 薛松

 

“焚烧”、“解构”、“拼贴”、“重组”,薛松在这套创作方法和语言系统中工作了三十余年,创作出了包括“文化波普”、“新山水”、“中西对话”、“文字与书法”、“大都市”,以及“法自然”在内的多个系列的作品。每个系列作品的产生,多是来源于薛松自身所感受到的某种压力。“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东西太强大了,难以逾越,所以,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破坏、解构,并重建一个我自己的山水和书法系统。”薛松打趣道,破坏与重建的这个过程让他感到很“解恨”。实际上,看似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并非是对问题浅尝辄止的回避;相反,往往只有在充分认知与理解问题背后的规则架构后,才能用深入浅出的形式语言在讲好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同时,或戏谑、或破坏、或重建某种价值系统。

 

薛松,迷墙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 x 140cm

1989

薛松,破旧立新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 x 300cm  

2010

 

在限定中的重复与循环,确切地说,只是薛松介入问题的切口。不断地解构与重建,具有着三生万物的变化之道。在他的作品中,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文化含义符号的借用和拼贴,通过破坏与解构的方法,在揶揄历史、文化、政治和城市化发展等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在戳破一个个人为树立的文明与美学神话,提供给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个世界所不一样的方式与角度。

 

薛松,货币符号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50 x 180cm  

2010

薛松,甲骨文系列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8 x 168cm x 4  

2018

薛松,四季——春夏秋冬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50 x 100cm x 4  

2018

 

“法自然”系列是薛松从2019年至今主要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通过这个系列,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不一样的薛松。“法自然”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意指宇宙天地间万物运行均遵循 “道”,即世界的本源,亦即规律本身。谈到这一系列的创作背景时,薛松提到,疫情带来的停滞,反而让他平静和松弛下来,也因此将目光聚焦在了更为广大的空间——自然之中。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对抗、矛盾、因色彩的反差所带来的激烈节奏感,演变为了一股平静画面下涌动的内在力量。画面的叙事性亦随着非具象图像的形成而消散,在介于似与不似、有形与无形之间,薛松触及到的似乎是天地运转、自然之道的某种内在规律——自然而然,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薛松,法自然系列 - 韵律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40 x 140cm

2021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空间感在薛松的这一系列中亦有着突破。具有平面性特点的画面,让人很难追踪到图像的起点和终点。视觉的落点甚至会随着图像的蔓延将我们引入到更远、更广阔的境界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长的力量。

 

薛松,法自然系列 - 纹(一)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00 x 100cm

2021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在《法自然系列 - 韵律》、《法自然系列 - 竹》等作品中,四季、植物、水纹等自然之物皆成为薛松的观察与表现的对象,通过对具象景观的放大处理,形成了一种类似抽象的视觉效果。然而,对自然之道的表现方法依然非常“薛松”。代表人类文明的乐谱、文本、书法、民间符号等图像焚烧后,被隐匿地拼贴、重组到画面中。它们似秋天铺满大地的黄叶、似湖泊中翻滚的波涛、似枝叶间流动的纹脉……不动声色地与自然之物形成了一种关系上的平衡。同时,这些附着在人类文明产物上的,诸如权力、欲望、征服、制度等修辞,也随着融入到自然图像中而得以消解。这一点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家哲学所推崇的“无知之知”——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主动忘却天地万物间的区别,让一切回到原初状态,达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境界,也是内在精神的新的成就。

 

薛松,法自然系列 - 竹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10 x 110cm

2021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展览现场图,《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季丰轩画廊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薛松访谈

 

99:此次展览《非常道》,展出的主要是您于近几年创作的“法自然”系列作品,相比之前的作品,这批作品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薛:我以前的作品大多是从传统文化或是经典文献中寻找图像和观念的切入点。对我来说,那个阶段像是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的过程。而这批作品是从自然里找灵感和图式,则更像是“行万里路”。

 

展览现场图,《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季丰轩画廊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99:从“文化波普”到“新山水”、“大都市”,再到“法自然”,每个阶段和系列的作品是否都与您的心境或者所处的现实生存状态等有关系?

薛:我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源于我所感受到的某种“压力”,包括对政治、文化、生存环境等所产生的种种压力。

像“新山水”、“文字与书法”系列源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知到的压力。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东西太强大了,难以逾越,所以,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破坏、解构,并重建一个我自己的山水和书法系统。这个过程,我感觉很“解恨”。

再比如,在感受到城市快速化发展和消费文化盛行所带来的压力后,我创作了“大都市”系列的作品。

 

薛松,文字游戏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00 x 100cm x 40  

2011-2013

薛松,致敬颜真卿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00 x 100cm x 9  

2019

 

99:“法自然”系列也是源于您所感知到的压力吗?

薛:“法自然”系列有些不同。从疫情开始至今的这几年,我感觉内心比之前沉静了一些,那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也不像之前那样强烈,这也促使我开始注意和审视自然之法、天地之道中的细微之处。

当然,在“法自然”系列中,我并不仅仅是从自然中寻找图像,也会从社交平台、网络媒体等承载当下文化的信息渠道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图像。

 

 

薛松,法自然系列 - 秋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20 x 150cm

2021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薛松,法自然系列 - 冬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20 x 150cm

2021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99:在您这批作品中,具象的文化符号和叙事性似乎被“解构”了,画面语言和形式更抽象、更极简,这种图像形式上的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呢?

薛: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主观上想对“繁”的东西进行解放和简化,所以对于画面也会更宽容一点。虽然我的一些作品在形式和图式上比较像抽象,但我并不是抽象艺术家,我创作的也不是抽象作品。我作品中的这些图像有着具体而具象的实物出处,只是我用了局部放大或者具有抽象韵味的方式进行“再创作”。

 

薛松

法自然系列 – 风平浪静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50 x 150cm

2022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99:您在创作中,会借助ipad,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图像进行处理吗?

薛:有时候看到能够激发我灵感的图片,我会想怎样把这些图像运用到画面中,在编辑和处理的过程中,也会借助电子设备,但终极目标是要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

 

展览现场图,《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季丰轩画廊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99:在您这么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您在认识上有所改变吗?

薛:随着时代和认知上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但我觉得自己更多的是“随遇而为”。作为当代艺术家,审美和观念的视野都需要更加宽泛;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到和吸收各个国家、各个文化系统中的东西。而这些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之间也会产生互相的影响,远比我们看到和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的多。这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所无法回避的。对我而言,无论东与西、古与今、传统与当代,都能为我所用,都能在作品中产生既融合又碰撞的新的文化意义。

 

展览现场图,《非常道 — 薛松近作展》,季丰轩画廊

2022年9月6日至10月15日

图片来源:季丰轩,©2022 KWAI FUNG HIN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