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当设计是一种语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设计的世界里找到‘汉语’

“当设计是一种语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设计的世界里找到‘汉语’。”— 陈旻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杭州凳”

一只“杭州凳”,不仅让世界看到了陈旻,还掀起了全世界对中国传统设计工艺的关注热潮。从2012年横空出世的“杭州凳”到2021年的立体书法系列“東(Dong)”,再到如今每年一度的“neooold新开物”展览,陈旻的设计之路已走了10多年。这10年间,他被评价为“国际设计师中最懂工艺的人”,获得业界肯定。同时,他关注工艺、设计与艺术三者要素的结合,试图在这个技术飞速更替、传统工艺式微的时代,通过融合创新为手工艺注入新活力,向世界传达中国设计师的声音,展现中国设计的深厚内涵。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有冇用”

提到陈旻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探求,离不开其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浸润与成长经历。陈旻出生于杭州书香世家,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外祖父、版画家赵宗藻对他的美学塑造产生了很大影响。成年后,就读于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ol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Design)、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和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Domus Academy)的经历也帮助其快速开启了设计生涯。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的求学经历,更是教会了陈旻如何理解当代艺术,并让他体认到手工艺术对设计的重要性。作为头部设计院校之一,埃因霍芬的教学内容是极度概念化的,课程也多大开脑洞且极具先锋性,这其中对陈旻影响最深的当属学校对手工艺的前瞻性看法。“科技在发展,周遭环境在变化,但生物所遵循的本能是不会变的。”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话让陈旻印象深刻。从那时起,陈旻认识到手工艺看似古老、传统,承载着人类最初的造物本能,可当它置身于现代科技与环境的浪潮之下,竟能衍生出无限可能。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DS319沙发

虽有着国外留学背景,但陈旻的创作却一直遵循着东方的哲学观念,这从他作品思路大多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手工艺这一特点上便可看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设计的心境也同样秉持着东方哲学里“顺其自然”的要义。“虽然当下设计已逾越了单纯作为解决问题工具的这一基本诉求,但于我而言,顺势而为依然是不变的准则。”陈旻补充道,“设计都会有一个源自设计最基础诉求的框架,基于此,设计师便能顺势推导出何种材质是适合这个设计的,一切的选择与组合便由此顺理成章。”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東(Dong)”

他并不会强求自己一定要把某个设计想法立刻落地实现,而是会选择当觉得条件成熟时,再将曾经的想法付诸实践。从最初萌生打造“東(Dong)”衣架的念头到最后做成,期间隔了十几年。“東(Dong)”衣架的灵感来自篆体的“東”,源自陈旻的“立体书法”项目,旨在把书法、汉字立体化,并通过具象可触的形态向西方世界展示汉字的精神内核。“我尝试不做常规的调研,而是直接上手实践。于是我研究了‘东’这个字的由来,没想到它最初并非用以形容方位,而是用来描述装满东西后用绳子从两端扎紧的袋子的样子。”陈旻回忆道。制作工艺上,“東(Dong)”衣架应用模块化设计的形式,以现代工艺将木料制成笔画,用榫卯将其结合,一如既往地延续了陈旻将中国传统解构,加入西方创作方式后重新建构输出的做法。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杭州凳”

“倘若设计是一种语言,那么该如何用设计讲好中文?”这个命题几乎贯穿了陈旻的创作。多数人认识陈旻是从他的代表作之一“杭州凳”开始的。16张0.9㎜厚的轻薄竹片,弯曲成韧性的拱形,将竹材本身承重且柔韧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竹皮两端粘合,再被一柄青竹穿透固定,这一构造使竹凳足以支撑一名成年人的体重,且自带轻盈的回弹。巧妙的是,因重力和坐姿的差异,不同的人坐在“杭州凳”上,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的弹力支撑,产生独一无二的“坐感”。“之所以能创作出‘杭州凳’这样的作品,根源在于我理解了竹纤维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排列时最具韧性的特性。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像宣言一样告诉人们,顺势而为地运用材料的作品往往更具冲击感。这种冲击感并非源于生搬硬套,而是材料与呈现形式融合后所达到的高度。”陈旻评价道。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大同”

作品“大同(Identical)”创作伊始,陈旻仅想设计一套能把平面的圆立起来的突破性餐具。于是他将中央正方形四个角上的扇形剪掉后拼合。“随着剪除扇形的面积不同,拼合出来的器皿便有了不同高度,最终构成这一套‘大同’。”陈旻分享道,“所以如果把这套餐具‘拍平’,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圆。另外,当所有餐具堆叠在一起时,从侧边看,其剪影又再次回归同一个圆。”“大同”还创新地使用了大漆工艺,为了展现“大同”的概念,陈旻希望创造出从粗糙到平滑、从紧密到稀疏、从沉重到轻盈的边缘渐变效果,以符合“对比”的隐喻。然而,这一要求实施起来却是一大考验,“起初想用瓷器呈现,却因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转而采用大漆,虽制作难度大,但艺术表现力强。”陈旻分享说,“后续虽一直尝试推进量产,但过程中仍需不断根据材料的特性、烧制情况调整方案。”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大同”

对此,陈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他认为手工艺并非都不确定,而工业生产也并非全然可控,即便如今技术先进,仍会有意外状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事物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它的不透明与不确定。事物都是确定当中有不确定,不确定当中有确定。归根结底,乐观主义就是充满信心地去拥抱不确定性。”陈旻如是说。手工艺与现代工业二者界限并非绝对,会随情境转换,这也正契合中式辩证哲学,设计的魅力也因差异得以体现。

陈旻:以东方哲思,解锁传统工艺现代密码

> 作品“一片木头”

手作的确能够牵引出人类文明的线索,然而一味执着于挑战工艺极限,便背离了创造的初衷。陈旻总是说,设计并非闭门造车,关键在于“交流(Communication)”,思想的更新更是可以反哺设计本身。陈旻从2020年起策划的“neooold 新开物”展览,倡导“工艺、艺术和设计”的融合性创新,为艺术家和匠人们提供了交流、技艺碰撞的平台。

除了艺术上的追求,谈及创立初衷,陈旻还切身地看到了年轻手工艺从业者的困境。“目前国内工艺领域存在学院派、民间工艺等不同派别,民间多以传承、仿古为主,而当下市场趋于同质化,缺乏创作活力,一些设计师虽有不错的作品,却因消费者易受价格因素左右、资本重商业轻专业,难以直接对接市场,且国内创新环境欠佳。”陈旻感慨道,“所以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社会认同感的同时,让设计师沉淀自我,在专业上持续精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