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当听觉成为主导,一场展览如何营造“清醒梦境”?

在还没有正式走入展厅的时候,感官已经提前参与进入了“声音的旅程”

在还没有正式走入展厅的时候,感官已经提前参与进入了“声音的旅程”,比尔·丰塔纳(Bill Fontana)在今年创作了《达赫施泰因冰川寂静的回声》(Parallel Soundings: Silent Echoes and the Melting Glacier, 2024),作品捕捉了冰川融化的声音、巴黎圣母院停摆后的教堂钟安装地震加速器记录并放大了钟腔反射的城市声频,与西岸美术馆临江传来的货轮鸣笛声缠绕在一处,在几地之间回响,空间发生细微的摩擦。策展人在美术馆外沿公共空间如此展陈设计,呈现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观众在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先通过声音构筑了一道新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里,意味被重新组装,它要求——或者说应允我们,去重新检视知觉的世界,一如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提出的 “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

当听觉成为主导,一场展览如何营造“清醒梦境”?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可见与不可见的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的年度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下文简称“声音的旅程”)在不久前正式开幕,展览将目光聚焦于“声音”领域,探讨“声音”的潜能如何激发全新的艺术创作,近30组艺术家中,既有国际当代艺术先驱,也有当代西方青年艺术家,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来自中国艺术家及音乐家。策展人马切拉·莉丝塔(Marcella Lista)提到:“我希望将一些‘沉默的’(Silent)的标志性艺术作品集合起来,并囊括当代艺术先驱和年轻一代艺术家。”

图片

马切拉·莉丝塔(Marcella Lista)© 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在一场关于声音的展览里,沉默为何重要?马切拉首先想强调的一点是:“此次展览的出发点并非‘声音艺术’。这个概念作为一种艺术学科或类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提出,当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有志于将空间中关于声音的探索的艺术实践合法化……这些影响和对话,在艺术史上早已存在,并被认为是前卫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声音可以被感知,而沉默则隐匿在日常生活的机巧和惯性背后。或许作为策展人的马切拉,正是希望借此来提示或是唤醒一些什么。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约翰·凯奇(John Cage)在他著名的散文集《沉默》(Silence)中写道:进入哈佛大学的静音房间时,他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高,一种低。值班工程师告诉他,高音是由他的神经系统发出的,是他血液循环中的低音。这激发了约翰·凯奇关于沉默的顿悟,使得他将大部分的音乐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环境和偶然的声音上,而不是单纯的作曲的声音。“直到我死去,都会有声音,”他写道,“而且在我死后还会继续。”人们不必担心音乐的未来。任何声音都可能以任何组合和连续性的形式出现。”于是,在《4分33秒》这件作品中,约翰·凯奇创作了三个乐章,而在这三个乐章中,表演者被要求在4分33秒这段时间内不要有意发出任何声音,听众能细微捕捉到的,只有微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雨点轻轻拍打屋顶的声音、蟋蟀的鸣叫声、远方某处狗漫无目的的吠叫、人们在吱吱作响的松木长椅上移动身体的声音以及呼吸的声音。这种激进的姿态颠覆了音乐的传统结构,将注意力从表演者转移到观众身上,并允许环境声音充满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作为音乐史上最具挑战性的一段沉默,尽管《4分33秒》并没有直接现身于“声音的旅程”展览,但却以艺术家杨嘉辉的影音装置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Muted Orchestra: Muted Situations #22: Muted Tchaikovsky 5th, 2018)作为一种回应。“消音状况”系列作品始于2014年,而在本次展出的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邀请一个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然而特殊的地方在于,所有乐器都经过了消音处理。随着音乐的消失,演出中琴键的咔嗒声、乐谱翻动的沙沙声、琴弓在琴弦上摩擦声而非共鸣声,这些声音所呈现出的另一种声音景观正是在回应约翰·凯奇为我们遗留的空白。马切拉认为这件作品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体会某一时刻的演奏被推向极致。即使抑制了乐团的主导声音,观众仍可以‘听到’声音蕴藏的能量和强度,探索声音潜在的张力。”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声音的世界里,空白(Void)召唤我们对于日常经验的重新打量,在沉默与声音的间隙之间,听者能够发觉原本被消音的诗性特质,从而对“概念化言说”提出质疑,借此去反观何为“自我”。用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的话来说:“但涵义无论多么有必要,它始终是一种障碍,阻碍着我们对‘在场’直觉的感知。相比之下,受音色、韵律与节奏支撑的词语才是诗人所用的材料,由此创作出来的音乐令诗人与属于梦境的涵义拉开了距离,遇见真实的‘在场’,意识到被概念性‘自我’压制的‘我’。”

声音中的景观

2005年,周滔在他的作品《鸡同鸭讲,猪和狗说》(Chick Speaks to Duck, Pig Speaks to Dog, 2005)里记录了三位男性于夜间坐在广州市中心一座公园的树上,模仿农村各种动物的叫声,人物与人物在发出声音,而言辞与意义则处于失语的状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这件作品隐喻了出于经济原因,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在众多的作品之中,创建了一种未经润色的直白与挑衅。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对于“声音的旅程”这一场展览而言其中最困难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此:当每一种声音都涵盖了一种景观,如何将它们像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那般“逐一咬过,再重新编织?”在马切拉看来,“从技术层面讲,展示包含声音的作品始终是一种挑战。声音如同液体般流淌,难以被限制或驻留。而在这次展览中,展陈设计伊莎贝尔·雷蒙多(Isabelle Raymondo)以两条主线定义了展览——其一是旅程和位移的概念,其二是构筑梦幻般的空间。”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穿行在用浅灰色幕墙、半透明帘幕与玻璃所划分的一个一个展厅房间,漫行在艺术家编排的声音图形之中,声音又如何与声音一同建造和弦,尽管我们的声部、语言各不相同?《巢中布谷》(The Cuckoo's Nest, 2011)这件作品被放置在西岸美术馆的二楼中庭,每30分钟进行一轮播放,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z)用中古英语演唱了一首13世纪的威塞克斯(英国)方言歌曲——《夏日已降临》(Sumer is icumen in),苏珊·菲利普斯曾经提到:“我一直喜欢唱歌,一开始我在思考歌唱的物理特性。后来我意识到由身体内部发出的歌声所能创造的空间,以及它是如何投射到你周围的空间。”身处环形装置之间,声音从四面层层递进,俚语、文化、习俗与季节不需要词语的多加赘述,在几平米大的黑色展区中央,空间开始伴随声音向周围不断延伸。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艾梅卡·奥格博(Emeka Ogboh)同样也借用空间中巧妙的声音排布,将其家乡“永不寂静”的拉各斯郊区巴士体验置于西岸美术馆的幕墙之间。《指挥们/奥肖迪·奥克》(Conductors / Oshodi Oke, 2018)由两幅画组成,分别置于展览空间的不同位置,画面呈现的黄色背景上的两条黑色条纹是被称为“丹佛斯”的小型巴士的典型特征。观众可以听到从两幅画作的中心分别安装的扬声器里,不时传出司机播报拉各斯郊区的奥肖迪·奥克巴士站名的声音。一方面,已发生的场景再也不可能得到完美地复现,另一方面,声音又实现了一种新的场域,在声音的景观里,通过体验对体验的相互作用,他人的体验在我的体验中的再现,形成了它们的统一性。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中毛利悠子(Yoko Mohri)的作品《游行》(Parade, 2011-2017)在空间中营造了一种新的集体场域,这件作品基于开源电子原型卡,通过读取印有五彩水果的桌布上的图画,图像被转换成电流,在电流的作用之下,物品似乎重新诞生:灯的打开和关闭、掸子在地板上跳舞、手风琴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物体的无常与短暂性在这样的随机状态下变成了一种看似更为和谐的声音,而对毛利悠子来说,声音就像森林中倒塌的树一样,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其他正在发挥作用的无形力量的指标。而这种无常与嘈杂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状态,噪音唤醒了我们的生命。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不是一个关于建立“声音艺术是什么”的展览,而是将感知作为一种手段,并且在艺术家们如同梦呓一般的片段式回放之中,放大观看我们的生命体验。这些指涉的声音让我们能够打破空间,即使身在原地,思绪亦能漫游,同时也模糊并创造出新的注意力的焦点。“在这个展览中,声音传递了旅程的概念,它唤醒了我们的感知和想象力,触达深层的记忆和情感。对我来说,‘清醒梦境’不是一种让我们脱离现实的梦,而是指向更加清醒和清晰锐利的感官状态,以不同的方式觉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马切拉如是说。

图片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单元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

策展:马切拉·莉丝塔(Marcella Lista)

“聆听室”章节以及“声音现场”项目策划:尼古拉·巴莱(Nicolas Ballet)展览协调:阿娜伊斯·布里夫(Anaïs Brives)展陈设计:伊莎贝尔·雷蒙多(Isabelle Raymondo)

展期:2024.4.26 - 2024.9.17(周一闭馆)

地点:西岸美术馆 展厅3(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文章来源:artnet资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