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清明时节,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在新成立的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上铮铮致辞:“大学院设立艺术院,纯粹为提倡此种无私的、美的创造精神。所以艺术院不在学生多少,而在能创造。”学校办学逐步走上正轨,掀开了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新篇章。
1928年4月5日
蔡元培就补行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一事致信林风眠
“国立艺术院”的校名仅存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后学校于1929年10月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院”时期,创校者们排除诸多困难,不遗余力推动教学、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建立起学校的各项机制,奠定了学校发展的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校办学地点在杭州,但建校初期,由校方主导的多种举措,却常常以上海为根据地展开。学校通过在上海的媒体发布大量讯息、在沪举办各类展览等多种路径,推动招生考试、研究创作、人事聘用等各方面工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迅速凸显了学校的存在感,扩大了影响力,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上海是国立艺术院发起和招生工作的主要发生地
1927年6月,在蔡元培的主张下,大学院代替教育部,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管理机关。11月27日,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在上海法租界马斯南路九十八号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共讨论六项议题,“筹办国立艺术大学案”是第五项,通过决议:“由本会起草详细计划书,及预算案,俟下次开会时再行合议。”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计划,首次出现在官方文本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的第六项议题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案”,结论是“由本会切实调查现状后,再行研究办法”,再与此次会议的其余议题:制定委员会组织大纲、研究全国美展方案结合起来看,发起筹办“国立艺术院”,是大学院作为进行全国艺术教育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之一来讨论的,其意义远超出举办一所艺术学校本身。
《霞光画报》 1928年 第7期 国立艺术院全景
12月27日,第二次艺术教育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大学院召开。会上讨论了《创办国立艺术大学案》,明确将校址选定于杭州,因为此地山水清秀,风景都丽,能“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上之精神”;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不似首都南京那般“政潮起伏,常影响学校之秩序与安全”,实是“最适宜者”。
1928年2月26日,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一0九二二号的国立音乐院召开。会上确定将艺术教育委员会常设地址迁至杭州国立艺术院,且工作经费“编入国立艺术院预算,送请大学院核拨”,相当于将全国最高艺术教育领导机构和最高艺术学府合署办公。对于学校教学规划来说,这次会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即出于“积极提高以养成高深艺术人才”的目的,“请国立艺术院于最近期间设立艺术研究院”,20世纪中国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
蔡元培题国立艺术院校名石碑
决定将国立艺术院设创于杭州后,学校立即在《申报》上开展了一系列密集的招生宣传。当时的《申报》是江南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报纸。1928年当年,《申报》共刊登了87条与“国立艺术院”有关的新闻和信息,主要集中于1928年初,聚焦于学校创立各类事项和招生广告。首次出现于1月26日的第12版上,标题为“国立艺术院址在西湖哈同花园,分南京、上海、杭州三处招生,三月一日前授课”,表示“学校名义以开办伊始不愿袭用何种大学之滥调,故决定改用国立艺术学院名义,至其属性则仍与各大学无异。”
1月26日、31日,2月1日至2日,13日,15日至23日,国立艺术院几乎是连续一个月在《申报》上发布招生简章,办学之迫切可见一斑。与简章发布的同时,《申报》还对艺术院的校舍建设进展进行了跟踪报道,从哈同花园的现状到与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省政府、驻苑军队的各种交涉,都一一详述,生动记录了学校紧锣密鼓的筹备状态。
为提高招生效率,学校专门在上海设立考点,设置招生办事处。2月15日《申报》报道:“该院以上海为交通便利之区,故特将考试地点定在上海。兹闻已由该院院长林风眠,借定霞飞路、萨波赛路口尚贤堂夜校为考试地点。”3月1日完成招生考试后,撤销了位于萨波赛路兴业里29号的办事处。3月8日到10日,连续三天,《申报》刊登了第一次招生录取的55名新生姓名。
关于学校研究生招生的启动,首见于6月3日的《申报》,表示计划招收“研究院绘画科一个班,15-20人。”考试地点除杭州外,在上海拉斐德路亚尔培路口中法工业专门学校也设有考点。这则招生广告从3日到5日连续刊登三天,后又在6月7日到9日、6月23日到29日、7月24日至30日多次刊登。
除《申报》外,沪上主流媒体对国立艺术院建设及师生活动也多有关注,如《良友》《小说月报》《贡献》《东方杂志》,都有不同角度刊文推介。
上海是国立艺术院研创展示的主要目的地
上海在1920年代已经成为各种展览、演出的聚集地。学校自成立之初便在上海举办各种展览活动,目的也是为更有效的进行学术和教学的推广宣传。
以国立艺术院名义在沪举办的第一场展览,是1928年2月23日开幕的校长林风眠个人画展。其时学校正在《申报》上如火如荼的发布招生简章,因此这个展览,与其说是校长的个人艺术成就展示,倒不如说是配合招生进行的另一种方式的宣传,目的还是扩大学校影响,招收到更多更好的生源,这在6年后康庄著《艺校六年大事记》一文中也得到映证:“我们那时候有几件事情很担忧:在我们开始招生的时候别个学校老早都已开了学,学生显然不容易招足额,这个学校实在是一个十足陌生的学校,绝沒有一些儿以往的信用之可言,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用西湖的风景同办学的人物做材料,在新闻广告上做一点工夫”。
2月20日的《申报》大篇幅介绍了作为国立艺术院院长的林风眠的艺术成就。24日、25日的《申报》报道了展览开幕及展出期间的盛况:观众络绎不绝,5000份展览批评特刊因观众太多、供不应求而不得不“收铜元四枚以资限制”。29日《申报》原文刊登了艺术敎育委员会关于林风眠个人画展的评论文章,特别强调了展览和招生的密切关系:“此次林先生个人展览会乃于招生考试百忙中所筹备,会中办事人员多半为国立艺术院在沪招生者。……六日中所得关于林先生绘画艺术之批评函件有百二十余封之多,大致系对林氏所手创国立艺术院庆祝颂仰之词。”除《申报》外,沪上其他媒体也对林风眠此次展览有重点报道,如《上海画报》第327期,记者生生撰文《林风眠个人展览会之一瞥》从关注作品本身的角度记述了观展感受。林风眠在展览期间,在沪上还与文艺界人士往来,据鲁迅日记载,2月29日林风眠曾宴请鲁迅及三弟周建人于上海“美丽川菜馆”。
林风眠 《摸索》
国立艺术院教师首次集体参加的重要展览,是1929年4月10日至5月1日在上海新普育堂开幕的“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共展出入选和特邀的作品2500余件,盛况空前,参观人数达十万。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教师的约30件作品参加了展览。
蔡威廉《自己的写照》参加首届全国美展
陶元庆《处处闻啼鸟》参加首届全国美展
一个月后的5月24日,“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在上海环龙路法国公园之法比联欢会举行,展出艺术运动社社员作品200余件,展期至29日。关于艺术运动社第一次展览的缘由, 5月19日的《申报》报道是由于以国立艺术院教职员为主体的艺术运动社,“有感于全国美展之情形不佳,且有许多甚有天才之作家,均被屏于落选之列”,所以组织了作品,举行该展览。但第二天,《申报》又登出艺术运动社发表的启事,表示以上说法与事实不符合:“敝社由西湖国立艺术院全体教授、暨海内外名家所组织,所有社员、多系教育部全国美展特约函召者,其作品既未经过审查手续,何由落选。且此次举行展览会,系按照社章规定,完全与教育部美术展览会无任何关系,更亦未受该会之任何影响。深恐外界不明真象,多所误会,特此专函声明。”这次展览吸引了诸多媒体关注,《申报》在5月19日、 24日、28日、29日都有报道。另还有《良友》《新民画报》《北洋画报》都有图文专门报道。
如此众多的出版和宣传,表现出艺术运动社主事者强烈的自主宣传意识,这也和当时的报道互相映证:展览开幕的前一天,即5月23日晚,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蔡威廉、吴大羽、李树化等国立艺术院教师同时也是艺术运动社的骨干,齐聚沪上,招待新闻界。林文铮作为运动社主席,对媒体表示艺术运动社由国立艺术院发起组织,宗旨是一方面以作品供献社会、一方面宣传艺术之责任,而多开展览会正是实现宣传艺术责任的有效路径。展览宣传的国际化视野还表现在准备的数千张请帖都“附以中法日英数国之字”,同时发动沪上法国英国的外文报纸,刊载有关展览作品的详细介绍和批评,引来众多外宾参观者的参观。这次展览虽然展期不长,但在上海打响了艺术运动社的名气,展现了国立艺术院的学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特刊 封面
艺术运动社 第一次展览会特刊上刊发由林文铮撰写的《艺术运动社宣言》
艺术运动社第一届展览会特刊 内页刊登的展出作品
《新民画报》 1929年第331期关于艺术运动社展览的报道
《良友》1929年38期关于艺术运动社展览的报道
上海是国立艺术院人事聘用的重要来源地
近代上海多元、包容、进取的城市气质,吸引了各类人才聚集上海,尤其成为知识分子向往之地。20世纪初期,上海美术教育发达,各种私立美术学校林立。1928年国立艺术院成立于杭州之前,已经有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等开展美术教学,国立艺术院早期的师资中,不少教员曾在这些学校从教或从业,如李金发、吴大羽、孙福熙等;潘天寿、姜丹书等更是有往返于沪杭两地授课的经历,还因此被师生称为“航船教师”。1928年6月编印的《国立艺术院院友录》编入的在册教职员工30人,其中蔡威廉、李金发等7位的联系地址在上海,说明这些教职工或居住于上海,或曾居上海而刚转入艺术院就职。蔡威廉是蔡元培的长女,婚前居住于上海,婚后才在杭州定居。蔡威廉与林文铮的婚礼于11月3日在上海先施公司东亚旅馆举办,证婚人为蒋梦麟,蔡元培为主婚人,在当时轰动一时,《申報》11月5日专门报道谓:“蔡林两人均系美术家,同在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授职。佳偶天成、可谓相得益彰也。”
《国立艺术院院友录》
1928年11月5日《申报》刊登蔡威廉和林文铮婚讯
另,早在1928年2月,学校尚未开学之际,《申报》就曾报道学校聘任各科主任教授的新闻,8月6日又跟进报道学校师资进展:国立艺术院院长林风眠聘请“沪上艺术家陶元庆、丰子恺诸君等数位”为学校教授。
学校早期还陆续聘请了数位外籍教授,尤其以俄国人居多,这和当时十月革命后大量俄国侨民涌入上海有直接的关系。丘玺曾在《记母校的外籍教授》一文中对学校早期的外国教师有所记述,其中著名的有图案系教授杜劳,教授建筑装饰专业课程。雕塑系教授魏达,在上海开办伟达洋行, 20年代上海许多大建筑上的装饰雕刻,许多出自他之手,如著名的上海邮政总局的塔楼信使群雕像。后来还有奥地利籍小提琴家普洛克,俄籍声乐家马巽,俄籍中提琴家普图斯科,俄籍图案设计师薛洛夫司基先后由沪来校任教,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就业,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魏达创作的上海邮政总局塔楼信使群雕像(南侧)
本文仅对学校以“国立艺术院”为名的建校初期一年多的时间内,在上海的发声和亮相进行大致的梳理。事实上,1928年到1937年学校在杭办学的十年间,除上述史实,在上海进行的更多更优秀的成果展示,包括教师个人展览、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创作的发表、艺术运动社等大型群体展等等,以及优秀师资的引进,都在后面的时间段内陆续进行,可以说上海宽阔的文化包容度和前瞻眼光,为当时学校教学和研究、创作提供了更多展示和拓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