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策计划2023”展览项目已于2024年2月18日正式闭幕。在近4个月的展期中,通过专家评审、院校评审、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审共同票选,最终由策展人李嘉文、张嘉伟策划的展览 “皮钦光谱:一种文化的非线编可能” 获得本届“青策计划”大奖,两位策展人将获得5万元人民币用于项目所关注议题的持续研究。
李嘉文
1994年出生于广州。策展人、研究者,现居于广州和悉尼。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后于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曾就任于悉尼大学周泽荣博物馆、独立展览策划小组Xⁿ Office。她的个人研究关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话题。
张嘉伟
1994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后,选择成为了一名策展人和自媒体人,目前任职于天目里美术馆。他关注社会范式的形成过程,常常探讨其中的模糊地带。曾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作品曾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图书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
“皮钦光谱”之于我是一场挑战,以往那些未成型的想法在此刻获得了机遇,汇聚出了具象的轮廓。这是一个始点并非终点,我想我还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行走着。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在这段经历中受到的潺潺滋养,将让我更有勇气探索未知的领域。
感谢展览制作中慷慨给予帮助的每一位,让展览最终得以成型。感谢我的搭档嘉伟,是团队的共同努力,让最初如同点点火苗似的展览构想,凝聚成了一束更高的火焰。
——李嘉文
去年10月入选时,我一下子陷入到矛盾和焦虑之中:近来一直努力摆脱对于外部评价的依赖,却抑制不住这种标杆级认可所引起的兴奋。“大奖”固然是殊荣,但“艺术”又如此深远而庞杂,想要给它分门别类,或划定“进阶路径”是十分值得警惕的事情。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继续从事这一行业,让美、趣味、多元充盈到日常生活,进而扩大感知,以便更多事物纳入到自己能够享受的范围内。
——张嘉伟
“青策计划2023”大奖自2023年11月9日展览开幕即开启票选,共收到5位专家评审、4所院校评审、4家媒体评审、2350位大众评审的投票。5位专家评审为:费大为、龚彦、林天苗、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杨福东。4所院校评审分别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4家媒体评审分别为:《Artnow》《Art-Ba-Ba》《澎湃新闻》《文汇报》。具体分数如下:
专家评审费大为:
此次(“皮钦光谱”)展览找到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切入点,从皮钦语这一现象来探讨文化交融对话中的问题。其展出的一些作品上也是颇有特点。可以看出,策展人对这个主题是有过一番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果展览在现象的罗列之后在整体上体现出更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在展览方式上更加简明,可能会使展览获得新的高度。
(“类地登陆”)策展理念结构严谨,虽然在理论上有些地方我不完全赞成。该展主要的优点是主题和空间设计的契合度很好,使空间有了整体的结构,让参观的动线沿着叙事的秩序自然展开。观众身入天体运行的轨道中去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意念。这是大胆而巧妙的做法。但是,这样的展陈也可能因为过于规律而使空间缺乏动力感。作品的选择是有意思的,但是作品和作品之间在空间中的关系,视觉或精神的张力可能尚不够给力。特别是,在策展理念中讲到展览的目的是“意欲回响前卫派艺术家对于电影创造全新视野的潜⼒所展现出的狂热态度,延续影像与物质性尚未终结的关系之辩”。如何召回这种狂热态度,可能还需要策展人继续思考。
院校评审,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
“皮钦光谱”两位策展人紧扣“宇宙电影”这个主题,但同时又展开的别开生面,颇有几分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作品穿梭于城市空间,数据网络与宇宙风景之间,以媒介的分合演变为线索,以人类自身的未来命运为关注,打通了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边界。整个展览不仅弥漫着后人类的焦虑,物导向的思辨,媒介考古的视野,而且更是能够将所有这些思考呈现为令人深刻触动的图像和影像,显示出独到的眼光与功力。
“类地登陆”展览对“宇宙电影”这个主题进行了更具人类关怀的阐发,由此亦生发出别样的维度和思考。宇宙并非仅仅是宏大的物理空间,也同样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维系,情感沟通和语言构造。不同的艺术家就围绕这个主旨展开了各具创意的创作。展览最引人入胜之处,或许正在于它向着观众不断抛出的层出不断的问题,反思身份,质疑预设,剖析历史。这让展馆的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意义深度,宛若一个无限折射的晶体,而策展人在这个看似盘根错节的迷宫中所展现的编织和导引的功力也着实令人赞叹。
媒体评审,林思圻,《Art-Ba-Ba》:
展览“皮钦光谱”以全球化背景下发生杂糅变化的混合语言作为起点。在场十组参展作品中,艺术家试图表达的“语言”不再仅作为交流的媒介,而是从度量和讲述外来与本土文化相互蔓延的影响,到不同族群相处面貌的变迁乃至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通过展览对流变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形成方式的反思,语言自身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反而更加充满想象的可能。如果能够破除思南时区展厅自身固定的会客厅般的空间结构,展览的叙事路径或许会更加立体得贴合于不同文化现象诞生之初的视听活力和情感状态。
进入展览“类地登陆:行星候选者”犹如穿越一个未被命名的陌生星系。根据展览所关注的“影像与物质性尚未终结的关系之辩”,策展人似乎想要通过打造一个承载银幕延展性的物理建筑来实现观众与影像的具身关联。展厅内不同单元对应不同色彩的光线氛围,原本漆黑的投射空间化身为一个整体舞台化的影像装置,它在改变人们观看和进入影像姿态的同时,也呼应了本届双年展“宇宙电影”构想的电影空间与人类于宇宙关系的探索。然而,回到展览起始处,无论是前言中提到的“行星档案”的历史,以“行星候选者”命名的展览标题,还是现场展陈设计的异星时空,有关围绕“行星”打造的观展体验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感知和思考另外一个更贴近于电影的、宇宙之外的“宇宙”?
大众评审,肩颈酸痛贴布:
“皮钦光谱”的展览前言用了我比较少见到的思维导图的形式而非长篇的文字,进入展厅时就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展览作品陈列比较拥挤,但完成度不错。我比较喜欢谭英杰的作品,一个为空间定制的作品,通过内窥镜的互动方式也比较新鲜。
大众评审,陈小姐:
“类地登陆”这个展览在一座上世纪的上海里弄房里发生,展览内容又是和宇宙相关,推开展厅阳台的门却又是看到如今上海的街景,这让我有一种时光穿越的错觉,像是回到了时间轴上某个地点,既熟悉又陌生。这和过往我在美术馆或画廊看到的展览都不一样,这种展览体验是非常特别的。
大众评审,Anglina:
(“皮钦光谱”展览)阅读区的上海话导览器和“洋泾浜”单词卡的设置我觉得很有意思,不仅点题了展览关于文化交融当中语言的特殊作用,也十分契合出现在思南公馆这样一个带有上海历史文化的环境之中。《上海来的女士》也给我一种亲切感,这次“青策计划”作为上双的城市项目确实带来了关于上海本地的内容。
大众评审,Hy:
(“类地登陆”)展览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作品是《太岁星纪》,艺术家用木星的时间替代了地球时间,并且表盘上的木星图像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听导览时,策展人说这件作品还将天后宫的藻井图案融合其中,是想通过此连接天界,这种有趣的设定让我想起了哆啦A梦的随意门,仿佛当指针指向某一个时刻时,便会开启通往木星的宇宙通道,这也许就是艺术带来的乐趣吧。
“青策计划2023”方案征集时间从北京时间2023年8月11日持续至9月15日中午12:00,共收到稿件52份,有效方案39份,入围终评方案4份。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环节,最终遴选出2组获选方案:“皮钦光谱:一种文化的非线编可能”(策展人:李嘉文、张嘉伟),“类地登陆:行星候选者”(策展人:曾雨阳、黄天乐)。本届“青策计划”作为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板块,首次走出PSA,进入思南公馆和慎余里两处城市空间,两组展览不仅与本届上双主题“宇宙电影”进行对话,也在展览所关注的议题的基础上挖掘展厅所在空间的历史文脉与城市建筑展开讨论。
“皮钦光谱:一种文化的非线编可能”展览现场图片
“类地登陆:行星候选者”展览现场图片。
以上图片皆为“青策计划2023”公教活动现场。
// 关于青年策展人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是国内目前独树一帜的青年策展人发展与研究项目。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四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九场实体展览和两场线上展览。“青策计划”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不论背景、鼓励冒险,十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的实践,从这里出发的年轻策展人积累了经验,获得了行业的关注;诞生于这里的一些策划方案正在形成可持续的研究和展示项目。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