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2022届本科毕业生
塞外黄沙寻先贤,
一曲琵琶显飞天
追本溯源解弦语,
今日得见舞翩跹
随着我国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增长,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在本次设计中我以敦煌壁画中的琵琶为题,结合敦煌石窟不同时期的色彩与造型风格,创作了一套绘本及IP角色,展示从自北朝至宋元一千多年间琵琶的历史、文化知识,剖析了琵琶的形制及结构,以形象生动的绘本形式传播敦煌的琵琶文化。在实践中,我探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在IP角色的面部妆容与服饰设计中,严格参照于敦煌乐舞壁画中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特征,尝试将壁画中的造型语言转化为当代的插画风格,以绘本图文穿插的形式讲述琵琶所承载的古丝路文化,并使其得以新的形式与载体进行传播,且更易于年轻一代接受和喜爱。
Part 1
创作思路
琵琶是敦煌壁画中最常出现的乐器之一,总计共六百八十九种形态各异的类琵琶乐器。壁画中记载乐器兼具写实的细节纹理与抽象的视觉符号。琵琶颈部造型变化便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中国最早出现的类琵琶乐器为圆腔直颈,与当今的阮类乐器相似现称为“秦琵琶”;南北朝时,梨身曲颈的胡琵琶由西域传入,后与中原的琵琶在器型与弹奏方法上不断融合,进而形成了今天人们熟知的琵琶。
前期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我总结出敦煌壁画中不同时代琵琶形制的特点与对应的历史文化关系。从而可将琵琶大致分为两类,一为古汉地秦琵琶,圆腔类似现代的阮咸,又可再分为长颈、短颈、花边等;另一种为结合西域鲁特琴器型的梨形胡琵琶,与现代人们熟知的琵琶形类似,又可再分为直颈、曲颈、四弦四轸、五弦五轸等。
敦煌壁画中的琵琶形制及特征
确定科普绘本与IP角色结合的形式后,我对部分市面上已发行的儿童绘本以及POPMART潮玩主题店进行了实地调研。儿童绘本在形式上通常以生动的画面渲染氛围,辅以文字说明;另还附有通过纸雕、立体页、信函等形式以实现阅读过程中的交互。
我结合调研初步确定了项目内容与传播媒介,同时整理出不同时期敦煌壁画风格的变化,总结琵琶乐妓不同时代的着装与面部特点以辅助说明对应时代民间审美与生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Part 2
IP形象设计
五个IP角色来源于五个不同时段的乐妓形象,在保留不同时代人物造像特征的同时进行了形象上的统一设计。五个角色憨态可掬,微闭双目以不同姿势弹奏琵琶。
初期设计版本中人物比例较为修长,体态上更接近壁画中飞天舞者的流动形态。后期调整为二头身的人物比例,头部比重的增大在视觉上提升了系列设计的统一感,并且增加头饰部分的占比使角色个体角色本身的视觉特征得到增强,悬浮舞动的飘带增加了角色的动感。
IP形象草图
IP形象终稿设计
确定角色风格后,我按时间划分,在北朝、初唐、中唐、晚唐、宋元五个时间段中分别找到具有时代特征的琵琶演奏形象。并按照壁画中人物的动作与形态与卡通角色进行了结合。
IP角色海报
北朝时期承袭汉代云气装饰纹样,结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造型特征颜色尚黑红。壁画人物多以较宽的墨线钩边,以白色条带装饰,直鼻圆目五官较为概括。且这一时期乐妓以男性为主,赤裸上身以纯色飘带装饰,通常出现于佛像上空斜抱琵琶做天国乐妓。第一个角色“魏小北”便是根据这一形象特征进行设计,采用鲜卑族斜抱琵琶的方式半坐于莲花盘上。
魏小北角色设计
隋唐时期人物造型更为丰满,转为女性乐妓为主。在112窟著名的反弹琵琶画像中,乐妓位于主佛面前的高台上跳舞弹奏,上身装饰繁多,具有曼陀罗艺术特征,画像五官细眉凤目,是典型的中原形象特征。第二个角色“胡小璇”由此形象而来,创作中参照112窟壁画形象,为了体现胡旋舞的西域特色,创作时将人偶的头发设计为卷曲蓬松的样式。
胡小璇角色设计
盛唐时期乐妓形象丰富多元,佛教中有一种神鸟名为迦陵频伽,意译“妙音鸟”“好声鸟”,在壁画中有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在台前演奏琵琶的形象记载;此外还有多首、多臂的乐妓形象;以及飘散于天国上空的各种乐器,意味不鼓自鸣。为展现唐代各色的乐妓形象,我选择盛唐时期148窟中乐妓正面弹奏长颈阮形象,画面中乐妓侧面头微闭双目,仙乐悠扬跃然于眼前。由此创作第三个人物“唐小伽”,三头六臂,正面弹琴两侧做听乐状。
唐小迦角色设计
敦煌壁画中还记录了民间的社会生活,例如晚唐14窟中记录了市井中通过琵琶占卜的巫术场景。巫女身着素面黑裙,弓腰向前,形态生动。不同于其他乐妓,民间巫女身材较为矮小,动态更为灵活。唐琵琶考中将这类考弹唱琵琶占卜吉凶的巫女称为“阿来婆”并伴有神秘莫测的故事。第四个“卜小吉”人物便来自于这一市民中的巫女形象,延续壁画人物的弹唱姿势。
卜小吉角色设计
宋元时期壁画繁复程度上升,出现了天王弹奏的形象。佛教中四大天王的持国天王持琵琶为法器,在民间“调琵琶”对应“风调雨顺”的“调”字,因此四大天王的形象也表达着民间生活顺遂的愿望。天王形象饱满,圆目黑胡在壁画中兼具装饰美感与震慑力量。因此最后一个人物取名为“宋小持”,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天王形象,头饰参照壁画中的束发样式,配以卷曲向上的飘带增强人物气势。
宋小持角色设计
Part 3
《敦煌琵琶语》绘本设计
绘本设计
为了更好地展示敦煌琵琶文化的知识内容信息,我选择通过绘本的方式将IP设计进行延展。将IP形象加入叙事中,一方面可视化的人物形象可以直观地阐释敦煌历史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角色介入绘本,可以帮助介绍琵琶历史与民间艺术的知识内容。绘画风格参照不同时期洞窟壁画的色彩与造型风格,再通过数字绘画的方式将其统一。
1. 氛围导向的插画
氛围导向的插画具有带入与调节阅读节奏的作用,穿插出现在绘本的开篇与结尾。敦煌壁画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所以我认为当下流行的平涂式国风绘画很难表现其沧桑的视觉质感。因此插画的处理方式中借鉴了岩画画法,将矿物颜料叠涂产生肌理效果。岩彩取材于自然矿物磨粉调胶,反复上色层层堆叠。由此我在数字绘画中选择色粉式的笔刷以模拟壁画斑驳的质感,营造色彩杂糅的渐变效果与神话故事中云气流动的质感。
地图页
大漠引入页
莫高窟近景页
昆鸡弦与胡乐华化
2. 信息导向的图示
绘本的主体为琵琶历史文化的科普单页,这类插画以说明信息为主,与文字结合交代琵琶的形制、结构与弹奏方式等。因此说明类图画选用了勾线的方式以尽量还原特定的结构与穿插方式。
说明性的插页采用的版式为总分结构,一侧为所说物体总览,另一侧为分解介绍的图文。因琵琶发展过程中各部分变化方式各异,所以在说明的部分按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花头、琵琶颈、六品十二项、腔体、琵琶弦、拨子这六部分。每个对页兼具总览与变化形式的细分样式,辅以说明文字与对应的诗句。
说明部分的插画选择与内容对应的元素。例如圆腔秦琵琶因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而闻名,所以后世又将圆腔琵琶成为秦琵琶,因此插图以竹元素为主。
秦琵琶说明页
再如西域传入的胡琵琶拨片为银杏叶状的扇形薄板,因此单页选择银杏叶纹样的装饰图案。
拨子说明页
琵琶颈说明页
绘本内页总览
结语
敦煌琵琶语项目以绘本设计与IP设计为载体,尝试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方式。在绘本插图的视觉语言中,我由壁画的肌理入手探索数字绘画中的历史质感呈现。在角色的创作中结合古代造像与绘画中的人物面部特征,尽量避开市场中常见的潮玩形象特征。因此作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项目,本文所做设计实践可以引导年轻一代更多了解历史文化。
实践过程充满挑战,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原博教授细心的指导多方位的帮助,毕业设计项目体量很大,老师通过每周的小组交流非常清晰的帮我梳理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让我在毕设实践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老师在项目进程中多次醍醐灌顶的点播,以及论文写作中详尽的批示与耐心教导。
导师寄语
刘心明的作品《敦煌琵琶语》以敦煌壁画中的琵琶为题,结合敦煌石窟不同时期的色彩与造型风格,创作绘本及IP角色,为读者展示了自北朝至宋元一千多年间琵琶的历史、文化知识,剖析了琵琶的形制及结构,以形象生动的绘本传播敦煌的琵琶文化。
从选题、调研到设计的多次迭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心明总是努力、踏实,全情投入其中。每周的辅导,她都能够展现扎实的工作进度,并且根据老师的修改建议稳健推动创作进度。那些可爱的IP角色十分富有感染力,当我第一次看到3D打印出的模型时,便被他们深深吸引。不知为什么,我看那些饱满结实的造型和生动的眉眼之间,总透出一丝心明的神情。
毫无疑问,心明的创作成果是优秀的,她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创新中,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她在读研究生期间,可以持续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用更加优异的作品助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博
2022年6月
刘心明与原博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