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2年度“最美的书”正式揭晓。设计师周晨的《北桥船拳》再度获奖,成为他第12部获评“最美的书”的作品。
拿起这本书,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捡到了一部失传多年的“武林秘籍”。翻开草席材质的封面,江湖的味道扑面而来。渔网、船桨、船橹、船锚等水乡符号,提示你这份“秘籍”的来头,正是江南的船家。线描的插图、歌词与曲谱,则融入了江南的人文气韵。访谈部分的图文关系,通过特殊的折页装订来解决,文在外,图在里,阅读层次清晰,打开折页时形成的拱形犹如在窥探船家的生活。
这触感,很江南,也很周晨。书页间传达出的,都是水乡文化中与生活关联最深的部分。
何谓北桥船拳?先说船拳,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拳。这是一种流行于太湖流域的拳种,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空间”。要打一套好船拳,拳师的身体要和船体、水流、甚至摇桨者相互呼应。如今在嘉兴、上海,船拳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在得到很好的保护与普及,而来自苏州的北桥船拳,更是江南船拳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苏州人崇文不假,但苏州人尚武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周晨早就对北桥船拳有所了解。如今的北桥已经成为苏州市相城区的一个街道,但当地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不简单。北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此地北接常熟,西临无锡,西南则是临漕湖、鹅真荡,经望虞河贯通南北,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是南北航运的重要水路分支。北桥船拳的诞生,本与吴地百姓抵抗水盗、倭寇的历史密切相关。而北桥作为江南闻名的戏曲之乡,也赋予了当地船拳“开口”的特点。拳师练拳,拉开架势,开口便唱,一招一式都有口诀唱和,一套拳打完,一段英雄故事也讲到了尾声,真应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把独特的戏曲艺术与武术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如今“北桥船拳”已成为苏州相城区的省级非遗项目,也亟待获得公众的关注。
《北桥船拳》中的歌词与曲谱
对于打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功夫电影的周晨而言,流传在家乡的这套“武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2021年8月,半辈子都在与“文”打交道的设计师发了一条朋友圈,四个字:“准备动武”。
在周晨看来,《北桥船拳》的使命是为大众唤醒古老的文化,提醒人们去保护北桥船拳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全书的编辑设计工作,表面上看是拳来脚往,实际上也都是围绕文化的主线展开。
工作从图片拍摄开始,但周晨没有把拳师拉进摄影棚。在他看来,一个江南文化背景下的非遗项目,如果感受不到其地域文化的特点,那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等于广场舞或者广播体操了”。
他希望能在摄影的场景、造型中充分展现地域特色,表现出北桥船拳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因此与当地文化站的几位朋友商议,围绕江南特色重新设计了造型服饰,突出一定的年代距离感,结合生活化和水乡人家的身份,服饰均由当地老裁缝量身定做。拍摄场景的确定也颇费周折,最终周晨在太湖边一排水泥船中找到了一条合适的七桅大木船,才算有了适合的场景。
《北桥船拳》的重头戏在于展示六套经典的拳路。设计师精心安排了老船、荷塘、船模馆、古桥、芦苇荡、翠竹林作为场景,让船拳的动作造型之美与背景四季变迁的静态之美相结合。而作为附录的访谈配图,也是周晨亲自去当地拍摄的,目的是展示拳师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令周晨颇为感慨的是,这些拳师已经没有一位是渔民了,耍大刀的王寿忠师傅是修车的,吕建青师傅在私企里开货车送货,演示大木梭的徐少俊师傅会修空调……船拳的传人们生活在水泥建筑中,船离他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远去,留下来的只剩拳了。
水乡的劳作没有了,老船停泊在港湾“长眠”了,船拳的非遗保护到底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周晨心头。虽然已有12种图书获评中国“最美的书”,两度摘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并在近年屡次获得 “D&AD奖” 和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等世界性图书奖项,但周晨始终觉得,他的使命不在这些奖项上,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里。自从1996年进入出版社后,周晨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余年的光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书籍设计一直在走向国际化,而周晨的着眼点却越来越“土”。从《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年轻手艺人》到《北桥船拳》,他的编辑与设计越来越贴近民间,贴近江南的水土、风物、人情。这个特立独行的设计师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与使命?我们不妨来听听他的讲述……
图书设计要有编辑思维
比起书籍设计师,出版社的编辑更熟悉的职业是“美编”。周晨唯一一本聚焦自己的书《美编派》,也取用了这个更多是在出版社系统内部使用的词。“美编派”一词来自黄永松先生的提法,在周晨看来,当今活跃于书籍设计领域的设计师群体,大都有一个美编工作的背景。
周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艺术出版中心主任
使用这个词,一方面是体现了出版社系统的一套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最关键的点是,体现了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的“编辑”的身份,有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背景。
有着编辑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对于书籍生产的一整套过程,会有系统的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编辑行为,与文字编辑的工作一样,美术编辑的工作也要具备一定的编辑思维。
人们常说,内容大于形式,但美编的工作,就是在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来反哺内容。如何正确认识美编的工作意义和在创作中“度”的把握,周晨认为,书籍设计的过程,就是寻找有意味的形式的过程,在探索中提升内容。
与科技发展不同,文化创新的实质其实就是形式创新。功能或许没有变,但感受的变化正在发生。
美编也是编辑,其工作的核心在于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来反哺内容
出版界流行一句话:内容为王。对于这个铁律,周晨虽然认可,但在当下新时代的背景下,他觉得这句话并不能涵盖我们对出版物的整体要求。就像穿衣一样,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我们的要求从保暖到美,在美之上还要个性,甚至还要品牌,这就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书籍的装帧也是一样的道理。
周晨指出,形式与内容,就像出版物的一对翅膀,像鸟一样,只有保持平衡的时候,它才能飞得更远。所以,周晨更愿意用“品质为王”的说法。编辑设计在图书编辑过程中,对于塑造图书的整体品质、提升阅读感都至关重要。
就像周晨在书中提出的:设计师需要设想一个合理的整体视觉塑造方案,编织一条紧扣文本并富有节奏的阅读逻辑线索,规划一个贴切合理的版面网格组织,定制一套合情合理的个性设计语法系统。以编辑的思维进行图书整体设计,才能满足新时代的出版要求。
如何培养图书整体设计的理念
那么,作为一个美编,从入职开始,要怎样才能培养自己对图书整体设计的理念呢?周晨以他自身的经验进行了解答。
对书籍品质的追求如何实践?一方面是学习前辈的做法。从整体到局部细节,再到材料、纸张和工艺的运用,前辈老师们确实是花了巨大的心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国际交流中进行学习。在国际书展上,周晨在观摩国外设计师的作品的时候,看到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在找差距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如何提升书籍的品位,按照整体设计的标准,反反复复地磨合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梳理书籍里的图文信息、调整图文关系,找到一种最适合内容的语言形式与表现手法。
周晨的体会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其实就是在不断打破每一种固化的思维。创意就是需要实现合理的突破。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如何去加强创造力,有时缺少的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交流。一方面,中国的图书设计在吸纳国际上先进的做书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图书送到国际上参评获奖,也是在展示中国文化。就这样,世界文化通过交流对话,互相促进。
2010年的《泰州城脉》,设计师以真实的宋代老城砖为原形,结合现代工艺创意设计,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基调
但有一个误区需要指出。经常有人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周晨觉得,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只是片面、简单地去理解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理由是,作为当代人,需要用一种当代的语言去交流。因此,文化的呈现方式,首先应该是当代的。因为在交流中,别人更希望了解的,是彼此国家、民族、地区当下的文化状态和表现形式。透过文化,来达到对书籍品质的理解。比如,书籍的呈现方式,纸张、工艺、印刷、材料和设计水平都达到了什么程度。像羊皮书这样的古典形式虽然经典,但它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实。现实模仿古典的书,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对书籍的认识其实是差了一截的。
所以,在世界性的图书评选中,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地的出版人和设计师达到了什么水平,各国的工业制造、材料工艺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些都是当下维度的比拼。
利用好时代给图书设计的机会
如今不少人认为,图书出版已经是夕阳行业。但周晨的判断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时间点正是纸质书发展最好的阶段。
从客观条件来看,现在的印制水平较之以往已大大提高,中国出版业和手工艺的优势,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在中外交流增多、审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师发挥的机会也更多了。
如何把握好时代给图书设计带来的机会,周晨认为,中国图书设计是有机遇的。
虽然我们的工艺、纸张、编辑手段和设计语言,与世界最高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这个距离,其实就是设计师工作的空间。当我们顶尖的图书设计在国际上获奖,就说明我们正在补课,与世界同行在同一轨道上以同样的速度在往前走,甚至有一天中国图书设计通过持续的发力,超越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如今纸质书的需求不复以往,但对于图书编辑来讲,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的编辑思想、编辑思路、编辑思维和编辑方式都没有变。
即使是编辑电子书,也需要非常明确的编辑思想。周晨常讲,书籍设计的核心是编辑能力,考验的是对内容的判断:当书稿到手后,有没有梳理、驾驭和编辑的能力。
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冷冰川墨刻》,在白色艺术纸的封面上,设计师一刀裁下,凛冽的刀痕恰能凸显画家“刻墨”的个性特质及独创手段
如今大学里的书籍设计课,教授的仍然还是纸质书的经验。周晨认为,这些经验并不过时。当基础打好了,掌握了纸质书的编辑思维后,遇到其他问题时,也是一样应对。一个在编辑纸质书时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图文关系混乱的人,也不可能在电子书等新的领域驾驭得很好。但如果纸质书能驾驭得很好,对内容和板块的分割都很清晰,一目了然,一下就能找到表现语言和形式的发力点在什么地方,那在新的介质中,也一定能找到发力点。
周晨认为,这就是“美编”之所以有个“编”字的原因。
在出版社系统中,对内容的阅读是基本的。当然,美编与文编的阅读,要求和角度是不一样的。
美编的阅读,更多的是看清楚书稿是线状结构,还是板块结构。一本书就像一个剧本,它的线索是什么样的,要把这个“剧本”的结构关系、信息的比例关系,图文的分配关系看明白,才能着手来做设计。然后是看在书的核心内容中,能否提供一些为设计和创意提供养分或启发的关键词,找到关键的视觉符号。
在阅读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背景材料。作为整体设计时的一些关键点,当找到了数个这样的点之后,把它们串起来,整体设计的结构紧凑,内在的逻辑线索好,视觉表现与内容贴合,这样一个整体设计就完成了。
中国书籍形态如何进行现代化的样貌过渡
在周晨的设计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冷冰川这样评价他:“他花了足够的力气在提供一种东方话头,带着他寂寂的不入群的江南神气。江南是他血脉里的东西,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能更为深刻地感觉它,运用它。”
从1996年进入出版社起,周晨接触了大量江南区域的地方文化书籍。比起“仿古“和“拟古”,他更愿意说的是“汲古”。“汲古得新”是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风格的方法,关键是要落在“新”上。
2018年推出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中,周晨保留了大量与老工艺和手艺人相关的珍贵一手材料
在纪录片《苏州寻根》中记录了画家杨明义找周晨设计作品集时的讨论,对于如何运用现代印刷手法将中国水墨画更好地展现出来,周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方案。周晨提到,印刷、油墨到装订方式这些概念都是西方的书籍系统,而中国书籍形态到了当下已经中断了,还没有过渡到一个现代化的书籍样貌。在这种断代和传承间,不仅要解决失缺的过渡环节,更是要在汲古得新的过程中,在古老的文化上进行当代的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周晨认为,要到根脉上去理解,从精神中去体会,而不是只在表面上进行所谓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文化一定要从古典走到现代,再走到当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科技与审美的跨越式的发展,才能走到当下。真正理解、吃透传统,从它的精华养分中间去提取能够转化为当代语言的部分,才能继续往前推进。否则,就会慢慢地自我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汲古得新的过程中,要看两点,一是看有没有人做过,二是要看它的高度在哪里。不一定前人没做过的事就值得做,因为可能没有高度。要有高度和标杆,这种创新才能站得住,才能面向未来。
对于个人设计风格的形成,周晨总结,一是地域环境对他的影响,二是要有一定量的相关题材的书籍的完成,三是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当代书籍设计的认识。两方面结合,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些年来,周晨从未停下自我学习的脚步。
在他的《美编派》一书中,体现了他对工艺、颜色、用纸、图案纹样,以及像苏州码子、《益智图千字文》、《璇玑碎锦》等文字游戏和图形诗的长期关注和深刻理解。
在2019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中,周晨就进行了苏州码子元素的运用,而清代童叶庚的《益智图千字文》的文字拼图,也被他运用在《美编派》一书的封面字体中。在2020年ATypl字体设计大会上,作为中国发言的演讲嘉宾之一,周晨在这个全球论坛上,用十五块拼板拼出汉字的中国古代智慧,让外国专家都感到惊艳。
在《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中,苏州本土的独特计数符号“码子”被应用于目录和脚码
清代童叶庚在《益智图千字文》中使用的文字拼图,被周晨运用在《美编派》的封面字体中,并延伸出了多种形式
此外,他的芭蕉系列的水墨作品,也体现了他对纸张和墨的渗透关系的观察和理解,在其中运用到了印叠透等很多水墨创作的手段。而纸和墨,可以说是书籍最基本的素材和单位。
2021年,周晨与冷冰川合作的《冷冰川作品集》获得了D&AD Awards 2022 木铅笔奖与“2021年度最佳艺术&建筑作品集奖”两项国际大奖。这是周晨在《无尽心》《冷冰川墨刻》《冷冰川》之后与冷冰川的第四次合作。在对艺术家的作品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周晨在每一次的设计中都有新的突破和思考,手撕封面的尝试和45度角拍摄作品呈现立体感的创意,点位和示意图的编排,使读者最大程度地能理解原作的质感。
正是因为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才让独特的中华传统的文化创造力与雅致审美深入他的作品,将传统观念与国际视角进行了完美融合。
有作家将周晨的书籍设计总结为“三致”:精致、别致、雅致。周晨认为,精致可作为工艺制作的要求;别致可作为创意程度的指数;雅致可作为审美尺度的标准。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周晨归纳了“四有”:有情、有意、有理、有据。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设计的新的思考和需求。
在这四有中,周晨把有情放在第一个。有情,是指作事要有情感的付出和投入,打动自己才能可能打动别人。糅合了情感因素,从内容中进行体会,再把这种体会转化成世界语言,也许正是中国图书设计走向国际,和世界接轨的关键因素。
在这些思考和创新的基础上,书籍是有质感的,它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周晨认为,纸质出版物不会因为电子产品的冲击而消失,因为为种冲击,反而会促成纸质书自身的探索,更加注重设计的品质和创新。而周晨作为出版英才多年来的实践与思考 ,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书籍设计提升出版综合竞争力上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