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数字文化贸易论坛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数字敦煌展》现场召开,以“文化遗产数字场景实践”为主题展开圆桌对话,数字文化贸易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杨朝杰主持会议,与会嘉宾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及实践、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交流及经验两方向,共同探讨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及实践。
实验室作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联席机制下的非政府机构,以打造“智库+桥梁+平台”为自身定位,聚焦数字文化贸易产业,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密切跟踪国内外数字文化贸易相关法规政策,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的热点和痛点问题,探索先进的商业模式,搭建政企间交流平台,为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赋能和孵化数字文贸企业。
数字文化贸易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的非遗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分布散、行业特征较弱,很多项目尚未成体系,因缺乏足够的科普和曝光,被湮没在历史的角落里乏人问津。但近些年国民经济的崛起,也带来了民族自信的提升,及对于非遗文化及相关项目的认可。同时,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极大地改变文化遗产保护的面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短视频、数字化手段的推广,非遗文化交流的壁垒被打破,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中华文化全景呈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同时,还需让非遗传承者和手艺人,获得足够收入,在市场检验和历练下,形成良性循环传承下去。
实验室近期重点关注数字影视文化产品贸易便利化,文物、艺术品等数字藏品的国际交流,以及数字文艺与数字体育的国际交流。目前,实验室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共同打造的“国际文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企业可通过平台了解最新文化贸易产业动态并线上实时对接交流,共同推动文化出海。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再火起来
文化遗产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抚摸历史;与它们“对话”,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后体现的民族精神。
数字技术的出现无疑是文化遗产的“化活剂”, 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是简单发布于互联网,而是要将其进行适应性开发,复现其魅力、呈现其内涵。数字化的呈现,可以将文化传播变成新兴文化产品形式与高效互联网触达能力的结合:知识图谱构建和线上活态展示,让文化遗产变成了有厚度也有温度的文化产品,AR、5G、全息投影等高沉浸感技术带来的云游览等场景化体验,又提升了其感染力、吸引力,继而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可以近距离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内容总监闫国君以“数字中轴”为案例,分享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思考,以及对数字文化技术发展的理解。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数字中轴”小程序对“中轴线”进行感知,加强了老百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触达,同时也对于如何找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道路有着更多启发:100多万人先后书写“中”字为“中轴线”申遗加油,这也说明了现在年轻人对文化遗产非常高的认同感。
用数字技术为文保赋能已经成为了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游戏技术应用到数字文化场景中,我们应打破既有认知,更开放地看待游戏技术,探索游戏技术的更多可能性,能够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索出全新的解题思路。
让文化遗产创新化,再大众化
只有融入时代,文化遗产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在IP经济持续火热、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电商平台成熟壮大的当下,非遗的传播传承和商业价值的实现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IP属性,讲好中国故事,打造非遗IP新形态,让文化遗产焕发数字新活力,才能在当代经济、文化浪潮中得到发展。正如《数字敦煌展》负责人唐丽所说,“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与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共同讲好敦煌故事。”
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中影基地视效及立体制作中心副主任肖博介绍道,电影作为一种理解民族文化的载体,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频,也是民族价值观输出的很好方式。目前,运用摄制技术和虚拟拍摄技术(拍摄摄像机和虚拟摄像机),结合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声音、画面的合成,运用画面修复、清晰度提升等影视制作技术,可以将电影和文化遗产很好地结合。含有文化遗产素材的电影,本来就是一种数字资产,同文博资产一样,也是可以在未来做成可追溯、可交易的产品,其中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及宣发流程,也能给予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以启发及参考。
借船出海,是挑战,更是机遇
谈及中西文化的共鸣点,艺术家杨勋说道,我们很难打破中西文化共鸣的壁垒,无论个人抑或国家,现代艺术的全球化,可以尝试更具象的手段,如颜色中的“克莱因蓝”、“莫兰迪色”等。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研究中心经贸室主任何岸提到,中国非遗文化的出海目前仍是起步阶段,但前景广大,是挑战,更是机遇。实验室更应思考,如何巧妙借助跨文化场景作为跳板,如何结合中国先进数字技术手段。数字化代表了文化的腾飞,“数字敦煌”、“数字长城”的上线,亮马河对于北京城历史的再现,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发达的数字技术水平。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文化贸易的重要载体。沙龙活动所在的天竺综保区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2张国家级“文化名片”的园区,2012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由原文化部正式授牌成立,2018年天竺综保区被商务部、中宣部、文旅部、广电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北京文投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卢海红董事长介绍,天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重点打造5个文化产业平台,分别是:国际文物交流平台、国际艺术品保税贸易平台、国际影视装备贸易服务平台、国际有色宝石交易平台和虚拟现实产业孵化平台。
非遗及其文化要系统性资源化、非遗资源要创造性转化、非遗的发展要创新性转化。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文化遗产传承与国际化传播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下,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国际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