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设计施工通常采用DBB模式,即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模式。优点是通用性强,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每一步分部工程的招标由业主主导,业主对项目的控制性强;缺点是建筑策划、建筑、机电、景观、室内以及其他专项工程等设计及施工均分段独立实施,设计及施工没有专业统筹,各专业各工种的协同及整合呈“碎片化”状态,导致非专业的业主管理压力大,容易造成索赔,最终导致建筑费用高昂、建筑交付品质低劣。
但由于目前国内管理制度及诚信体系等尚未成熟,推行EPC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EPC模式一般有固定总价(总价包干)、固定单价、成本加酬金三种合同模式。国内选用固定总价(总价包干)合同模式居多。此模式下,业主虽然在项目管理方面压力减小,原则上能将项目建设风险转嫁给EPC承包商,但业主对工程实施过程参与度降低,控制力度同步降低。由于国内EPC总包方深化设计能力不够、技术考虑不足,经常产生重大变更,大幅度追加造价,甚至出现推诿扯皮,导致业主对EPC总包单位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由于施工单位只对建设阶段负责,对运营思考不够,导致建设成果达不到运营使用的要求。
鉴于此,建议发挥建筑师对项目技术的主导作用。《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指导意见》也提出建筑师应从工程前期、工程设计、招标采购、合同管理进行设计及技术管控。提升建筑品质只谈管理,不谈技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师需从技术角度打通设计和建造,总体控制造价,消除业主担忧。提升建筑品质,建筑师不能被排除在决策之外,需要以技术管控为手段,强化建筑师的主导力度。通过精细化设计及技术管控,科学处理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设计及造价等问题,减少工地损失和浪费,使施工方能更顺利地施工,有利于保障业主权益,提升建筑交付品质。
项目定位和决策阶段的建筑师服务
功能需求定位。深度洞察业主的功能需求,了解业主的造价承受能力。大部分业主缺乏建设的专业认知,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给业主提供充足的设计及造价方案,让业主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简单的口头描述或文字梳理,很难确定设计及建造的定位以及业主真实的使用需求。
建设标准定位。需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真实的市场价格,精细地按分部分项工程确定项目的单方平米造价。按目前国内现状,市场及互联网上的数据参差不齐,中标价及合同价均不能客观体现项目的真实造价。建筑师应有责任、有能力协同造价工程师帮助业主识别客观的市场价格,最好能够了解近期同类项目的结算,避免项目设计标准与后续的实施标准出现重大偏差。如幕墙体系,每平方米综合单价从1000元至几千元都很常见,单纯地按造价规则计算是得不到市场真实价格的。对价格标准需要做充分的市场分析、技术论证以及品牌定位,最终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只有将建筑、机电、室内、景观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价格范围之内,才能在保证项目整体造价可控。通过这样的方式,业主对项目的造价、产品以及施工标准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才能对项目的设计及建设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
明确最终的设计及建造要求。在深度市场调研确定合理的造价、深度的探讨具体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设计及建造任务书。设计任务书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设计的质量及建筑标准的定位,事关建筑招标及下一阶段工程的实施,从而影响建筑的品质。
概念方案或功能方案设计管理。提供或管控建筑设计概念方案,支持配合业主做设计决策,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与造价匹配的建筑设计概念方案。
建设工作及建设模式指导。不同建设模式对业主管理团队配备要求以及管控能力的要求不一样,应对业主的建设工作进行梳理并给予指导。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业主仅需组织前期设计、监理、审计及EPC总承包单位的招标签约及管控,可适当降低业主管理团队专业性的要求。业主可在EPC招标前聘请建筑师进行招标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筑师应配合业主做好EPC招标技术管控并签定EPC合同,为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打好基础,同时规避业主的法律和决策风险。
按确定的施工组织模式,帮助业主提供工作建议,让业主对项目的建设及程序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让业主对工程建设的工作量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业主对项目管理和执行。审核或草拟SOP施工组织流程,让业主能够有效参与项目的管理,并进行设计及施工决策。
汇总上述技术服务要求形成《EPC模式下的业主工作建议书》,作为业主建设工作的参考依据。其包括上述内容以及项目建设工作简述、基本建设项目程序、甲方与EPC总承包方工作划分图示、甲方与EPC总承包方工作界面划分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方案深化及初步设计技术管控
根据项目规模、类型、复杂程度以及工艺的要求选择建筑师团队,优先选择有相应经验、有创新思维、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建筑师团队。建筑师要站在科学的设计立场上解决设计及技术问题,保证方案设计定位准确、造价可控、施工可行。
依据概念方案或功能方案进行深化设计。确定建筑方案室外效果及室内主要公共空间效果,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在此阶段,对国家未强制规定出图的室内、景观以及其他专项设计给予概念设计或标准的描述,保证此阶段图纸无漏项,保证品质及标准描述清晰。
对占建设投资金额较大的主要结构、材料、机电、设备等系统进行设计并详细说明。对建设重点需考虑的节能、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等要求给予明确,特别是对智能化的标准进行详细描述,此部分将对建筑的造价、运营及维护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他声、光、电等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需要建筑师协同顾问对此进行专题设计,以保证此阶段常规建筑图纸及专项设计内容全面。
概算控制。方案深化及初步设计在估算限额范围内进行完善,在合理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概算。如在概算阶段和估算产生重大偏差,则需及时调整设计、修正概算。目前,有些不成熟的建筑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过度设计,导致客户的期望值提高。当客户期望被过度提高,必然导致建筑方案造价会超出概算范围。建筑师需准确了解业主的客观需求,在保证建筑品质的同时确保造价可控。
前置对接政府审查程序。建筑师需要和政府规划部门前置沟通,确保建筑规划顺利通过审查。特别是对于用地性质、文物保护、建筑风格等有特殊要求的,要进行详细沟通,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保障业主对土地使用的权益。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技术管控
“标准施工图”深度之外的“深化图”。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的深度要求,是施工图设计的最低要求、及格标准,但其并未限制施工图设计更加深入及更加完整。由于工作惯性,目前多数建筑设计院的收费及设计深度基本按照国家标准的底线完成。因设计深度不够,目前的施工图难以达到真正指导施工的目的。EPC总包单位中标之后,建筑师应该首先完善施工图纸,解决原图纸的深度不足以及漏项的问题。
“标准施工图”范围之外的“专项图”。目前,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要求,工程施工图设计不包含其他专项设计,专项设计需要另行委托。此阶段建筑师应补充或同步协调室内、景观、智能化、泛光照明、室内灯光、标识等专项设计。此部分不只是简单地把各个专项设计完成,更重要的是将所有的专项设计与主体建筑系统集成。通过建筑师团队完成设计及技术集成,解决各个专业工种的矛盾和冲突后,再由施工单位组织施工。
施工图阶段的设计重点是将美观效果转向与时间、成本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制造和组装的可行性,此部分需要建筑师和施工单位及供应商的技术团队深度融合。每一个供应商对技术及建造的方法并不一致,实现同一功能及效果,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在深化过程中结合供应商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本项目的设计及技术问题。
预算控制。在概算的基础上细化预算。按分部分项工程逐个做限额深化设计,控制重要施工节点。建筑师需要和造价工程师进行充分对接商讨,首先对重要的技术做法进行设计及造价验证,慎重考虑非标技术做法的代价和造价可行性。预算阶段设计应包含专项在内的全部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应涵盖全部工程内容。
材料及设备的选用。重点考虑材料及设备生产的地域性差异,考虑材料运输及采购的要求。不同地方会存在较大价差,应充分考虑运输成本,充分了解运输过程中交通管制、自然天气等影响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动。
应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管控
对于项目管控,BIM技术的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BIM可将建筑图纸从二维转化为三维,从可视化转至信息化,最终实现设计及建造的智能化。BIM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图纸变得直观,容易发现设计缺陷,提升沟通效率。
二是通过BIM进行设计校验。通过BIM对各专业图纸进行汇总,进行全专业碰撞校验,解决各个专业之间出现的“错漏碰缺”问题,并进行设计迭代。
三是通过BIM进行设计集成。通过BIM对各专业图纸进行深化集成,补充未完成的设计图纸,处理各个专业之间的交接关系;优化各个子系统的设计,最终达到系统精准匹配;将所有建筑设备、材料及构件等规划出完整清晰的界面,达到标段清晰、施工便捷。
四是通过BIM进行造价校验。通过BIM的设计验证及集成,将修正后的BIM模型工程量清单输出,修正工程量清单及预算,确定最终材料及设备采购,从而消除浪费,精准控制造价。
五是通过BIM协同设计和施工。通过BIM进行施工配合,协同所有分部分项工程的实施。对重点区域及重点大样进行BIM模型分析,及时解决施工工艺困难的问题。通过BIM模型以及深化设计模型对现场安装情况进行监督核对,同步协同施工。
招标采购的技术管控
从技术角度统筹生产组织,以项目的WBS为依据,梳理编制合同网络图,编写合同计划,并因此进行招标采购。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师合约的管控,除了业主负责的招标代理、监理、审计的咨询合同,建筑师负责管控的合同主要分为设计及咨询顾问、采购、施工安装三大类。建筑师主要以合同网络图为技术手段对与技术关联比较密切的采购及施工安装合同进行技术管控。
“标准施工图”服务之外的“招标图a–图纸”。为满足招标使用,按施工材料及劳务的种类划分出图计划。按不同类别的分部分项拆分施工图并进行技术深化,完善招标图纸。招标图可分为场地平整、土方工程图纸,桩基工程图纸,基础挖槽、混凝土结构工程图纸,钢结构工程图纸,砌筑工程图纸,幕墙工程图纸,外门窗工程图纸,给排水专业图纸,空调及通风专业图纸,变配电专业图纸,应急指示、应急照明、防火门及防火卷帘图纸,电梯图纸,室内精装修图纸,弱电智能化图纸,市政管网图纸,景观及苗木图纸,标识、艺术装置图纸等。
“标准施工图”服务之外的“招标图b–技术规格说明SPEX”。其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及实施标准;详细划分合同界面、交接面,质量验收及管控流程标准;需明确系统范围以及和其他专业分包单位的交接工作;确定项目执行标准及规范;确定安装技术要求、设备及材料的品牌、运送周期等;定义品牌档次标准,确定材料、设备、产品的样品;保证建筑设计的可施工性、可制造性。
施工采购合同的建筑师技术管控
施工合同表面看起来是管理工作,实际上主要是设计和技术的执行工作。施工图除了是施工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合同的文件。建筑师需通过管理、商务、技术三个维度,对施工采购合同进行技术管控。
管理角度。按合同要求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及技术工艺进行审批,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建筑师驻场或定期技术及质量指导与管控。对工期进行实时监控,充分了解施工的节奏和要求,将设计的进度计划纳入到施工的总体计划管控。当施工工期发生变化时,设计的计划同步更新,特别是对材料确认、产品加工图、产品封样等重要节点的时间管控以及场外制作进度协同;对施工过程中的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情况进行及时协商纠偏处理;对完成的分部分项重要节点进行验收;对潜在的施工风险提前预警,及时解决,将风险控制至最低,保证合同有效执行。
商务角度。编制专业的合同技术及商务文件,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维护业主利益。总体管控造价,确保不漏项。对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进行管控,对出现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对出现的造价变更及洽商及时协商纠偏处理,对重大的造价变更及时汇报业主,及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合同。
技术角度。按合同内容编制施工图或招标图纸;按合同内容(分部分项)编制技术文件,对图纸及技术文件分别在招标、签约、施工各个阶段进行合同贯宣及交底,确保建筑师的设计意图通过合同准确无误的传达至施工团队,达到本质的设计支持施工的目的。
结语
国家鼓励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建设组织模式,同时也倡导建筑师负责制或全过程工程咨询。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为了推动建筑业的高品质发展。只有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建筑师的全过程技术管控,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障业主权益、提升建筑品质。(本文作者于保安系清华惟邦城市与营建研究中心副主任,惟邦营造建筑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魔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住建部《发挥建筑师作用提升建筑品质研究课题》《建筑市场事中事后动态监管机制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曾从事设计主导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研究实践十余年,担纲负责多个重大EPC工程总承包项目)
参考文献
[1]汪克,姜涌,刘克峰.营建十书——走向中国建筑师全程业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王伍仁.EPC工程总承包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丹麦]斯蒂芬•埃米特著.建筑师设计管理[M].田原,蔡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庄惟敏.建筑策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5]于保安.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的建筑施工图按分部分项设计出图的必要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1):154-155.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