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从建筑结构到装饰细节,从斗栱梁架到整体布局,无不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品味。
从存世的宋代建筑入手,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繁华风雅的时代,感叹柱梁斗栱间的迷醉动人。
01
宁波保国寺大殿
消隐林间的北宋遗构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西北20里的灵山,寺院周围丛林密布,虎溪回环。
据寺志载,保国寺最迟在汉代已成为骠骑将军之子中书郎隐居之处,后其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废,僖宗广明元年(880)再兴,赐额保国寺。
▲保国寺大殿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德贤尊者来主寺,便将“山门大殿,悉鼎新之”。至祥符六年大殿建成。保国寺现存北宋大殿和南宋净土池,其余建筑皆后世修建。
▲保国寺大殿转角铺作
现存大殿面宽为不规则的7间,进深为不规则的6间,从平面看,核心部位为宋代所建,其四周是清康熙二十三年所添加的外檐。
▲保国寺大殿室内斗栱
大殿采用重檐歇山顶,上檐用宋式构架承托,下檐为清代添建,另立柱梁支撑。山面也作重檐,背立面只存上檐。山面下檐屋顶至背立面转角处与法堂院内之马头墙相撞结束。门窗构件皆为清代补装。
▲保国寺大殿室内斗栱
前檐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第一杪偷心,其余各跳皆单栱计心,里转出一杪,栱长两跳,承三椽袱,其上并有绞栿令栱及素方,里转第三跳位置有骑栿栱及素方。
▲大殿转角里转
▲大殿藻井
大殿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身,在宋代建筑中是仅存的一例。这座大殿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木结构技术,成为产生中国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的基础。
▲北宋斗栱
02
晋城二仙庙大殿
隐匿乡野的天宫楼阁
晋城二仙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小南村,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竣工。
该庙是为供奉传说中的乐氏二仙女而建,二仙女因孝顺善良被感化成仙,后多次显圣救苦救难,深受百姓爱戴。
▲晋城二仙庙
二仙庙整体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仅存基址)、乐亭、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正殿是庙内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用材硕大,斗栱疏朗。
▲殿内小木作帐龛
正殿内存北宋小木作天宫楼阁帐龛,制作精巧,为国内鲜见。殿内共有彩塑16尊,二仙真人并列主龛,两尊女官位于附龛内,另有侍女四尊、立像八尊。
▲小木作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由三个单体楼阁式建筑和一个大跨度的单拱弧式木结构“天桥”组成,整个结构包括主龛、副龛、楼阁和天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龛内立像
阙形高台的内部是安置二仙神像的神龛,神龛腰檐斗栱为双杪单下昂斗栱,腰檐上是用五辅作支出的平座。平座上的殿宇施双杪三下昂,与拱形廊桥相连,拱桥顶端是一座单檐九脊顶殿宇。
在宋代能工巧匠的构思和制作中,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天宫楼阁”,在山西乡野的小庙中降临。
▲小木作斗栱
03
杭州六和塔
钱塘江畔的残塔重生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由吴越国王钱弘俶提议建造,初衷是为了镇压钱塘江汹涌澎湃的大潮,保护沿岸百姓免受潮水灾害。
北宋末年,六和塔毁于战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高宗赵构命有关官员预算费用,决计重建六和塔。僧人智昙四方募化筹集资金,最终在隆兴元年(1163年)完工。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破坏,又多次得到修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杭州人朱智重修六和塔,添建腰檐。今日之六和塔,外部腰檐为清代添建,仅内部塔身为南宋遗构。
▲六和塔室内南宋铺作
▲室内彩画
六和塔塔身自外至内有三层活动空间,分别为外部廊道、内部回廊和中心室,形成内外两环的双套筒结构。
内槽回廊采用筒券结构,回廊两侧均有硕大的南宋铺作,铺作落于双层阑额之上。
▲六和塔现状
1934年,时任浙江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来到杭州,参与六和塔复原工程。在对六和塔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梁思成对南宋六和塔进行了复原,并计划拆除清代添建的外檐。
▲上世纪初六和塔老照片
▲梁思成复原的南宋六和塔立面图
梁思成为六和塔详细制定了“瘦身计划”,绘制了南宋六和塔的复原图,并详细说明了施工的相关事宜。
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人事调动和战乱等历史原因,六和塔的重修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清代外檐仍得以保留。今天,当我们再度审视六和塔时,历史的重叠在此刻有了最好的答案。
▲梁思成六和塔复原计划图纸
结语
宋代建筑,以其精致与优雅、规制性与灵活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高超的技术水平,成为建筑史上的一座高峰。
宋代建筑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与文化价值。
建筑即文明,两宋建筑,永远地镌刻在中国建筑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