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乡村图书馆设计:乡而不俗,土而不粗

一抹茶香润心田,淡淡书香伴成长,乡风文明,乡韵淳朴,除了田园景观的内在气息之外,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闲适,一种体验

一抹茶香润心田,淡淡书香伴成长,乡风文明,乡韵淳朴,除了田园景观的内在气息之外,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闲适,一种体验。美丽乡村也好,休闲农庄也罢,亦或者特色民宿,巧设“图书馆”,大看区域,小成一角,似乎都别有一番风味。但乡村图书馆设计不同于都市大型图书馆,其选址、规模、分区等等都自有规章,例如,这6个乡村图书馆的设计,乡而不俗,土而不粗,超酷!

图片

白丁图书馆

图片

藏身于安徽省合肥繁华都市之外的白丁图书馆,建造在一座农舍的旧址上,其建筑形式、材质使用和氛围营造无不彰显开放而融于自然的概念。建筑提供了读者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避风港。

图片

图书馆由一个坚实如雕塑的基座和一个漂浮的玻璃盒子组成,两层体块沿着田野纵向错落叠加,并透过刻意旋转角度使建筑向草原敞开,借此捕捉广袤的田野和清澈的天空。

图片

一层的体块设有咖啡厅和后勤空间,开敞的设计将访客的视线引向周边的田野景观。访客通过支撑核心筒上到二层阅览室,透过最小化的移动足迹,释放更多二层空间,打造多元的活动与阅读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层阅览室围绕著核心筒,向四方悬挑4米,宛如漂浮于地面的全景平台,通透的落地玻璃将自然景观引入,无缝连接内外之间,模糊了空间的界限。为营造无柱的开敞空间,设计巧妙应用书架布局,将主体结构隐藏其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稻田书屋

图片

这是由一个废旧房屋改造而成的小型“稻田书屋”,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

图片

从外部来看,它与周边农户房屋并无太大差别,唯一明显标示,是悬臂式露台。该露天被改造成休闲咖啡厅空间,让整个建筑拥有很好的观赏视角,可以一览附近稻田美景。

图片

整个书屋在原有山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混凝土结构,一根中央钢柱支撑主体,四个角落又增加支撑点,确保整个老屋的稳定性。

图片

建筑内部共分三层:一层展示区、二层阅览室、三层是屋顶观景平台(休闲咖啡空间)。设计师为了节省空间占用,将馆藏书籍与楼梯台阶进行巧妙融合,既有效增加书屋内的馆藏量,又无形增加休闲空间,席地而坐,随手拿书,轻松闲适。

图片

图片

另外,“稻田书屋”内部对混凝土墙面没有过多修饰,巧妙地与周边乡土气息相互融合,没有奢侈豪华的装饰,但在简单布局中却透着些许典雅、舒适。

图片

图片

图片

胶囊旅社书店

图片

在浙江桐庐县的山林深处,有这样一家书店:它是由木骨泥墙的老宅改造而成的,位于山林之间,拥有极佳的自然景观;它是汇聚知识的殿堂书店,也是让旅人稍事休整的胶囊旅社。因此,被命名为“胶囊旅社书店”。

图片

整个建筑占地232平米,高7.2米,内部是可以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一个阅览室。

图片

设计师在考虑周边环境,尽可能保持建筑原有质朴外观的前提下,巧在外墙设计开窗,打破原有枯燥结构。

图片

为了确保建筑内部胶囊旅社的私密性,同时又保障外部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的开放性与连续性,设计师拆除内部原始地板和隔墙,重新设计两个独立的“浮动”结构,分别用于胶囊旅社的“男屋”和“女屋”,每个胶囊室内的窗户设计正好对应书架的一个隔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空间感。

图片

图片

在内部错综交错的空间结构中,设计师用类似山路弯曲的楼梯结构,创造出不同高度、不同区块,相互区别又间接联系的浮动空间。

当游客进入屋内,无法一览全局,但却随着建筑空间结构,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景色,像是在室内花园中游荡,又像是在迷宫探索,神秘又充满乐趣。

图片

图片

当夜色降临,旅社书店内的灯光亮起,整个建筑仿若一座灯塔,为夜晚及周边村庄的提供暖意。走进其中,建筑内部的竹香与书香相互交融,既让人心生宁静,又将周边村民聚集在一起,产生凝聚作用,为他们的情感、记忆留下美好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图片

余村印象位于浙江安吉余村。两栋保留建筑原属余村巍山工业园,现已复垦为农田,它们见证了余村从“工业飞鸟”到“生态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

图片

“余村印象“通过对乡村工业遗存建筑的更新激活,使其带着工业时代的记忆重新融入生态时代乡村的产业发展,来展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

图片

图片

设计上需要从空间、形态和材质中寻找其原有的元素特性,通过建筑语言的重组与创新,赋予两栋建筑独特的外观特征,并加强两栋孤立建筑的对话和联系。同时让场地及周边自然要素参与进来,让乡村工业建筑与乡土自然环境成为一体,以此完成从场地到建筑的记忆渗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泥厂建筑作为青年图书馆阅读功能的主要承载空间,其观景书墙由原有的两堵墙体改造而成,从底层延伸至顶层,让书籍贯穿建筑的每个角落,创造出开放的连续空间,成为村民持续的文化教育场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步书屋

图片

高步书屋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和其他的中国农村一样,高步村面临着“空心村”的问题:青壮年在城市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农村。

图片

图片

设计师无法逆转近年来中国乡村人口移居城镇的大趋势,故而以保存侗族社会原有的价值来促进日后的发展为目标,通过为当地的孩子们建造一座图书馆来开启村落活化的行动。

图片

书屋的设计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从远古保存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为起点,应不同空间、功能和形态的需要重新组织结构。

图片

它是村民可以互动的地方,也能让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坐下来看书。这样一来,看书变成了一件轻鬆而愉悦的事情。

图片

由于村里缺少教学资源,大部分高步村的孩子10岁后都会到乡镇的寄宿学校上学,书屋为孩提时的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让他们可以从玩乐中学习知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风书阁

图片


“秦风书阁”是团队配合“三星(中国)半导体社会公益项目”完成的陕西希望工程第2个“乡村校园图书馆”(2021年建成的“终南书阁”是第一个)。外向性选址的目的是让建筑作为纽带来同时服务于校园内外,惠及到更多周边村民。南侧开放的半室外檐下空间及可进入的内部一层大空间成为了校园文化生活与周边村民积极互动的“共享空间”,可在未来举办丰富活动以激发乡村多元文化生活的发生。

图片


设计明确了“小空间多用途”的复合型目标,并通过空间大小、高差及内外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构成关系,如此既满足了阅读的基础功能,又兼容起研讨、展览、交流、学习、表演等使用可能,成为师生与周边村民真正的“共享场所”。

图片

图片


早在选址和概念设计阶段,科研团队就与设计师协同合作,很好地促进了建筑设计与零碳建筑技术的融合,充分考虑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策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