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港珠澳大桥景观艺术

大桥工程在总体景观文化中采用“珠联璧合”的设计理念

图片

> 港珠澳大桥全景

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建设目标为指引,按照“工程、艺术、文化、环境”多元融合理念开展景观设计的大桥。大桥工程在总体景观文化中采用“珠联璧合”的设计理念,基于总分结合的设计思路,对航道桥、人工岛开展了一体化而又独立的景观设计。经过多种方案构思和比选,青州航道桥采用“中国结”造型桥塔方案,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采用“海豚”造型桥塔方案,九洲航道桥采用“风帆”造型桥塔方案,东、西人工岛采用“蚝贝”岛型方案。大桥夜景设计采用“伶仃珠链”的设计理念,使用程控的、可变色调的LED投光灯,实现了既可统一色调又可各自独放异彩的变化效果。港珠澳大桥景观艺术彰显了结构之美、力学之美、工业之美、和谐之美,港珠澳大桥更是被国外媒体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图片

概述

图片

> 港珠澳大桥全景

港珠澳大桥为世界超级工程,是联系粤港澳三地经济和文化的纽带。大桥主体工程总长29.6 km,其中桥梁工程长约22.9 km,岛隧工程长约6.7 km。重大桥梁工程,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跨越障碍的交通通道,从更深的层面看是一个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因此,重大桥梁建设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桥梁景观艺术的社会需求,充分融入地域环境、城市环境,展现艺术与文化内涵。

纵观桥梁历史,流芳百世的桥梁不仅以其坚固耐用闻名,更因其高超的建筑艺术而光彩夺目。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首次合作共进的重大战略工程,“陆域与海洋”等多重文化再次相互碰撞与交融,各种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区域,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大桥景观艺术设计需要体现并融入“开放、自由、容、共存”的多元文化特征,让其成为区域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如此,大桥还要体现环境与工程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区域与世界的对话,表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大桥不仅要成为世界级地标性建筑,更要成为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图片

> 港珠澳大桥全景

作为一项备受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和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高质量建造体现了综合国力,其建设意义和影响力远超一座跨海通道工程。因此,大桥不仅要具有完善的交通功能,还要集创新性、地标性、独特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并迈向世界一流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倍增器。

图片

港珠澳大桥总体景观艺术

主要设计思路

为了将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为世界级地标性建筑,大桥总体景观艺术设计从工程、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分析和研究,力求将桥梁美学与工学相结合。大桥工程形态具有如下特征:1.非通航孔桥为线形主体,形体醒目;2.航道桥占位规模小,形体突出;3.东、西人工岛及岛上建筑体量巨大,形体突出,远离陆域视线;4.海底隧道内部结构具有单一性,呈隐蔽线形分布。

图片

> 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三座航道桥跨度虽然不是太大,却是整座大桥工程景观艺术的重点建筑。其建筑形态代表大桥的形象,是直接影响大桥能否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关键,其中,桥型和塔型的选择更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点。考虑到经济性和功能性,非通航孔桥以梁式结构为主,由墩、梁结构组成,形象简洁大气、造型不俗,是大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 人工岛

东、西人工岛是连接桥梁和隧道的重要转换节点。作为粤港澳三地海上桥隧的连接枢纽,其设计构思需充分融合环境特色、地域文化,使大桥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海上重点景观工程。海底隧道减少了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体现了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实现了隧道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然而由于隧道隐埋于海床面以下,因此其形态隐蔽而弱于表现。

主要设计理念

桥梁景观艺术设计应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协调统一,景观艺术设计还应与桥梁结构设计充分融合,赋予桥梁建筑艺术内涵、文化内涵,以彰显其艺术、文化价值。港珠澳大桥的景观艺术设计理念,取决于环境特点对景观艺术的要求、粤港澳三地发展对景观艺术的需求、观桥视点对景观艺术的制约、大桥的地域文化及三地历史底蕴,形成了基于总分结合设计思路的“珠联璧合”,“工程、艺术、文化、环境”多元融合,结构物造型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写意而非写实、抽象而非具象”的景观艺术设计理念。“珠联璧合”的理念来自《汉书》,意为珍珠联成串,美玉合成双。借用《汉书》典故,象征各分项工程节点犹如颗颗明珠和美玉汇聚在伶仃洋上,桥梁、人工岛及海底隧道“珠联璧合”,共同形成绵延的跨海工程。海中“两岛如玉璧,三桥如连珠”,珠联璧合,熠熠生辉,正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工程中的绝妙体现。

同时,“珠联璧合”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粤港澳文化,古代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等要素在超级工程中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西合璧的地域文化,既有中国古典风俗要素,又融合了滨海城市的风情、茶禅文化的特色、岭南文化的幽雅和现代化的迅捷,使粤港澳三地风格迥异的大湾区海滨城市群因大桥的建设而融为一体、珠联璧合。

总体线形艺术

平纵线形的设计也是超级跨海长桥景观艺术设计的重点。路线的平纵线形设计首先基于大桥的设计车速、行车安全、平面纵面控制点等要求,紧密结合大桥的水文条件、地质条件、阻水率、通航航道、通航净空、航空限高等建设条件展开,并在线形指标上满足路线技术标准的要求。在工程技术要求基础上,景观艺术设计需有机融入其工程技术设计中。总体线形与景观艺术设计的融合应满足:平面线形与纵面线形合理匹配、线形景观艺术与工程技术线形合理匹配。为此,港珠澳大桥总体线形设置了6个平面弯曲和5个纵向起伏。

图片

> 港珠澳大桥“珠联璧合”连三地

富于变化的柔美曲线既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腾海,气势恢宏而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弯转的平曲线使大桥富于变化,给司乘人员带来海上行车的兴奋感和观景的愉悦感;跌宕的竖曲线给行车带来起伏变化,避免使人枯燥乏味,从而达成了行车安全与景观艺术的完美统一。

总体景观构成

港澳大桥构建了何种景观艺术体系?概括而言,大桥的总体景观艺术体系为“一线、三桥、三岛”。“一线”指全线的桥、岛、隧平纵线形;“三桥”指沿线三座航道桥,即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以下分别简称青州桥、江海桥、九洲桥);“三岛”指桥隧东、西人工岛及珠澳口岸人工岛。

图片

> 港珠澳大桥

大桥景观艺术设计遵循点、线、面结合,互相协调的原则。其中,点即三座航道桥的造型设计,线即大桥总体线形设计,面即三个人工岛的形态及岛上建筑设计。通过线将点、面衔接,点、线、面相互辉映,达到总体景观艺术效果。

景观造型方案

通过对技术、经济等因素的综合研究比选,首先确定了大桥主体工程的桥型方案:三座航道桥采用斜拉桥,非通航孔桥采用梁桥。基于全桥“珠联璧合”的总体景观艺术设计理念,通过对三座航道桥景观艺术文化内涵、桥梁元素特征、景观艺术视点进行分析研究,并考虑中西、古今、粤港澳等文化交融的特点,最终采用了以海洋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扬帆顺行”理念主题。同时,经过优化设计并注入寓意粤港澳三地结同缘、结同心的极具中华特色的“中国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豚”文化元素,以及扬帆顺行的“风帆”文化元素,形成了三座航道桥的景观艺术造型。

图片

航道桥景观艺术

青州桥

图片

> 青州桥

青州桥位于伶仃洋中部海域,是港珠澳大桥规模最大、结构最高的航道桥建筑。桥塔景观艺术主视角按照正立面设计,采用了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结”造型设计,极具文化意蕴和原创性,达到了结构与艺术、文化的完美融合。神似“中国结”的桥塔寓意粤港澳三地共结同心、通力合作、携手共建港珠澳大桥,桥塔造型简洁大气、简约而不简单,桥塔造型极具独特性和地标性。

图片

> 青州桥

江海桥

江海桥位于伶仃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桥塔景观艺术主视角按照侧立面设计,桥塔采用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元素的“海豚”造型设计,形态优美,富于变化,具有文化意蕴和原创性,是结构与艺术、文化的完美融合。神似海豚的桥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极具独特性与地标性。

九洲桥

九洲桥位于澳门和珠海城区范围内,对景观艺术有很高的需求。桥塔景观艺术主视角按照侧立面设计,采用了具有鲜明海洋文化元素的“风帆”造型,极具文化意蕴和原创性。其造型简洁优美,特色突出,神似风帆的桥塔寓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扬帆顺行。

非通航孔桥景观艺术

图片

> 港珠澳大桥

非通航孔桥为航道桥之间、人工岛与航道桥之间、岸线与航道桥之间的连接桥梁。因其通航要求低,故采用了简约的连续梁桥型。深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110 m跨径整墩整梁的连续钢箱梁,蜿蜒漫长的非通航孔桥总体上简约刚劲,具有很好的视线通透性;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采用85 m跨径整墩双梁的连续组合梁,同样具有很好的视线通透性。非通航孔桥与航道桥实现了完美组合,在大桥总体上彰显了相互连接、承上启下、浑然一体的景观效果。

图片

人工岛景观艺术

人工岛功能定位

图片

>“海螺”东、西人工岛景观造型

东、西人工岛的基本功能是实现海上桥梁与隧道的转换连接,兼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营管理中心。东人工岛距离香港较近,以文旅观光服务功能为主;西人工岛位于伶仃洋中部,考虑到交通救援、大桥养护的合理距离,以大桥管养功能为主。在满足以上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求尽量缩短人工岛迎水面长度,以减小阻水率。岛型方案必须有利于水体的自然流动,尽量减少对附近水域水动力的影响。此外,岛上建筑造型力求简洁大气,以利于抗风。形式上追求统一,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达成“岛即建筑,建筑即岛”的总体设计效果。

景观造型方案

图片

>“生态绿岛”东、西人工岛景观造型

设计过程中对东、西人工岛岛型方案进行了研究比选,以期达到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兼具经济、美观的效果。通过对“扬帆起航”“抱珠”“中华盘龙”“海螺”“生态绿岛”及“蚝贝”等多种岛型方案的比选,并根据环境、阻水、功能、建筑、结构、美观、造价等综合因素分析,最后确定采用“蚝贝”岛型方案。

人工岛景观艺术

图片

> 人工岛

东、西人工岛采用椭圆形的“蚝贝”岛型方案,简洁明快,利于水流疏导。其中,东人工岛设计岛长625 m,横向最宽处约215 m;西人工岛设计岛长625 m,横向最宽处约190 m。此外,2个人工岛的隧道进出口针对隧道敞开段“光过渡结构”进行了景观艺术设计,达到隧道口光线渐变的效果。东、西人工岛隧道端岛头斜坡体不连续则是为了减小阻水率及隧道荷载,这给人工岛景观效果上带来了稍许不足。

图片

> 人工岛

图片

夜景景观艺术

图片

>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夜景设计理念与总体景观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相统一,采用“伶仃珠链”的景观艺术设计理念。其充分结合工程结构的特点,突出表现3座航道桥、2个人工岛等具有景观艺术敏感度和观赏价值的区段。采用投射距离远、大功率的变色LED投光灯,通过不同灯具、灯光色彩对大桥桥塔、斜拉索进行照明,从而突出人工岛、桥塔、斜拉索的夜景效果;在超长的海中桥梁上,采用系统程控、可无级改变色调的LED投光灯,形成色彩、强弱的变化,勾勒出大桥绚丽多彩的长虹夜景,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人文景观。

色彩景观艺术

图片

> 港珠澳大桥夜景

桥梁的色彩设计既要与周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相协调,又要表现审美性、地域性、文化性及整体性。港珠澳大桥的涂装色彩是决定其景观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香港、珠海、澳门城市及环境色彩研究分析,并从大桥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最终确定浅灰色调,既能与城市中的主要构造物相统一,又能与不做涂装的混凝土色彩相融合。此外,考虑到大桥规模庞大,在色彩上也宜选择明度较高的浅灰色调,给人以高雅、低调、和谐的感觉。施工过程中,有人建议青州桥桥塔的“中国结”涂装色彩应该修改为“中国红”颜色,此提议被设计者婉拒。实际效果证明,如果“中国结”改为红色涂装很难与周边自然环境以城市环境相融合。这个实例也说明,具象思维在景观艺术设计上往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图片

> 港珠澳大桥夜景

大桥景观艺术涂装色彩设计方案最终采用了以浅灰色系为主色调的方案。方案具体为:桥梁桥塔、斜拉索、索套、钢箱梁、组合梁钢结构部分,以及箱外检查车、桥面护栏、风障及路灯部分均采用浅灰色。3座航道桥的防撞套箱采用灰黄相间的色彩涂装,既有警示作用,又不会对桥梁整体景观艺术造成大的影响。大桥采用的景观艺术涂装色彩,使大桥各部的色调协调统一,全桥色彩浑然一体,极具现代感、艺术感。

图片

结语

图片

>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桥岛隧集群工程具有鲜明的地标性、独特性、文化性,既恢弘大气,又刚柔相济。3座航道桥桥塔与东、西人工岛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的标签。3座航道桥桥塔与东、西人工岛极具鲜明个性,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性。桥岛隧道好似珠链玉璧,具有粤港澳三地“珠联璧合”的文化寓意。神似“中国结”的桥塔寓意粤港澳三地共结同心、通力合作、携手共建港珠澳大桥;神似海豚的桥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神似风帆的桥塔寓意大湾区建设发展扬帆顺行。

图片

>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景观艺术设计充分将美学与工学完美结合,在土木工程领域实现了工程、艺术、文化、环境的融合,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与延伸,成功打造了极具地标性、品牌性的世界超级跨海通道,是连接伶仃洋,粤港澳三地的精神纽带。港珠澳大桥充分彰显了结构之美、力学之美、工业之美、和谐之美,已经成为超级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是国家的桥梁名片和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新地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