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品生产的极度丰裕、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物流系统的多重压力,包装设计正在发展得日益丰富和炫目,并使得商品包装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一些产品包装的臃肿和冗余,过度包装的问题日趋严重。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其中大部分由过度包装产生。2022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自2022年8月15日起实施,可见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自上而下多个层面的认识和关注。
设计的绿色理念以及资源的有限性,最早来自于维克多·帕帕内克(Victor J.Papanek)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同样,商品包装的环保问题很早就进入了大众视野,对于这一议题,设计领域已有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并积累了诸多案例和成果。总体来说,要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和负担、提高包装的可循环和环境可持续性,一方面需要从材料和产业侧入手,促进绿色可降解无毒害包装材料的发明、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设计的手段,让包装产生除了包裹商品以外的价值,以延续其生命周期,并得到更好的回收再利用。这是设计彰显其力量和优势的重要舞台,也是设计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
加工自然:表象下的怀疑
> Luffa 杯子包装
自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风行以来,大量可降解、可再生的动植物原材料被开发设计为新型包装材料,例如藻类、椰壳、竹子、茶叶、咖啡、甘蔗等。这些材料能够进行生物降解,减少丢弃后的环境污染。同时,它们作为一种原材料,也可以为商品包装增加其原料本身特有的风味,并为包装赋予一种原始、清新的效果,因此在食品、饮品、植物等产品包装上应用得更加普遍。这种可持续的方法有着长期且广泛的自发实践,特别是在原材料易于获取的地方,例如在泰国,芭蕉叶、斑斓叶等本地特有的热带植物叶片被广泛应用于包裹泰国甜品,以及在超市用于包装蔬菜和水果。这种包装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塑料袋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与所包装的食物相得益彰,更加增进了蔬果与美食的新鲜感和天然感。再如,丝瓜络以其轻盈、透气、抑菌、坚固、可降解的特点,也成为创新材料的热门之选,被应用于墙面设计(以吸音隔热)、医用夹板(通风透气)、培育苗杯、家具等等。特别是用于易碎物品例如鸡蛋和玻璃杯的包装收纳,可以完美融入了厨房场景,并在包装完成后用作隔热杯垫或洗碗巾,丢弃后也可以自然降解。希腊设计师乔治·波斯纳斯(George Bosnas)为鸡蛋设计了一种可降解包装:利用透明纸浆、面粉、淀粉和生物种子制成鸡蛋包装盒,这种蛋箱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能够保护鸡蛋,同时在装完鸡蛋之后可以直接碾碎为营养土,浇水后材料中的豆苗种子会自然发芽成长。诸如此类的包装设计案例不胜枚举。但是,这类绿色材料的应用往往在应用表象之下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隐患,那就是天然材料的获取和再利用本身并不是毫无成本的,它在被加工为包装材料以及后续使用和回收的时候,都需要被置于一个更加现实的场景,而非展示性的真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可食用食品包装。
不少食品的绿色包装都被设计为可同时食用的产品,例如用特质糖浆包裹橄榄油,敲碎糖壳可以和油一起食用;或者用海藻制成可食用包装等。但是,这类设计不禁让人发问:糖壳或海藻纸足够干净吗?它本身是否也需要一层包装,才可以用于实际的食用和流通呢?那么,这层可食用材料似乎仍然产生了多余的工序和浪费。这类特色创意包装虽然看起来变得易于降解或免除了后续回收问题,但研发和生产这类包装的过程,是否又产生了更大的资源浪费和污染呢?通过设计手段加工出的自然,是否只是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的幻觉,而将工业和商业的内在本质巧妙地隐藏其中呢?
二次使用:可能性的诘问
> 希腊设计师乔治·波斯纳斯(GeorgeBosnas)为鸡蛋设计了一种可降解包装
在材料创新以外,绿色包装设计的另一种路径是以包装为媒介,实现包装本身价值的升维。包装是产品打造品牌、进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因此,德国红点设计奖(Red Dot Award)将包装设计纳入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类目下。这类设计中,比较简单的手段是在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等内容的视觉设计,让包装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板。更进一步的设计手法,则是从包装上进行简化和轻量化处理,或是利用设计延伸包装的使用方式,提升包装的二次利用价值;通过设计,包装成为商品使用和体验的一部分,能够为商品实现长期增值,而不是成为用后即弃、收到即失效的一次性消耗品。
>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学生获2021年红点设计奖的设计作品《Kong Feng》
这方面的设计尝试有更高的创意要求,也往往具有更多的趣味和互动性。例如,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学生获2021年红点设计奖的设计作品《Kong Feng》,使用PLA基再生纸制造,它不仅能作为空气凤梨等空气植物的包装,在折叠后可成为悬空展示植物的花盆,用户可以直接在其中给植物浇水,从而延长包装的产品生命周期。再如Co-Grain谷物包装设计,这种包装盒可以被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喂鸟器,从而将其中的谷物与鸟类分享,减少浪费并促进用户与自然界的互动,同时兼具了包装本身的可持续性与环保理念的传达。该设计斩获了美国Core77Design Awards、意大利A Design Award铜奖、第三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星火设计奖等奖项。事实上,利用设计让包装具有二次使用价值,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广泛的实践,在有限的资源和成本基础上,实现了与消费者的二次沟通和互动,提升了产品的综合价值,得到许多企业和产品设计者的响应和推广。
> 斑斓叶蔬菜包装
但是,在被设计创意吸引折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这种开放性、可能性设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它的承诺。“可堆肥”的材料是否真的堆肥了?“可降解”的材料是否真的得到了降解?被开发出创新用法和二次生命的包装设计,在多大程度上真的被以其设计的目的被二次使用了?其新颖设计的制造成本,是否能够与其产生的附加价值相抵消?这些问题值得设计师进行更多的自我追问和后续的追踪调查。一个例子是,可降解塑料虽然是一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绿色材料,但实际上将其降解的环境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根据中国石化和清华大学的联合研究,可降解塑料最终进入工业堆肥和厌氧发酵的比例合计不到0.01%,绝大多数的可降解塑料最终命运是与普通塑料一起被填埋。材料如此,设计亦然。通过设计实现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是否只是一种美好但不会兑现的许诺?我们究竟是在通过设计减少垃圾和污染,还是在设计和生产一些更加美丽的垃圾呢?
如何落地:多元诉求的博弈
无论多么美好的设计理念,与真实世界互动与落地的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和实际,可口可乐铰链式瓶盖设计就是近几年一个典型的例子。2018年,欧盟委员会提议在一次性饮料瓶上引入系绳瓶盖,以提升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当时,可口可乐、达能、雀巢等公司强烈反对这一提议。但欧盟坚持自己的要求,并在2019年6月发布关于减少某些塑料产品对环境影响的2019/904号指令,要求自2024年7月3日起,带有塑料瓶盖和盖子的一次性3升及以下饮料容器,必须确保瓶盖始终附着在容器上才能投放市场。
> Co-Grain谷物包装设计
面对这一紧迫的期限,这些以饮料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公司转向设计作为解决方案。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和最先制造出塑料饮料瓶的企业,可口可乐一直饱受不环保、污染环境的诟病,因此表现得相当重视绿色可持续问题,从1896年开始就尝试了循环利用的玻璃瓶设计,并提出“无废弃物世界”的倡议:到2030年,该公司每销售一个空瓶或空罐,都要协助收集和回收。为应对欧盟的要求,可口可乐在瓶盖上增加了一个铰链设计,让瓶盖与防盗环联结在一起,无法完全取下(“Keep cap attached&recycle together”),这样就可以实现瓶盖和瓶身的一体回收。
> 可口可乐瓶盖上的铰链设计
这一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对于消费者来说充满了争议。显而易见的是,瓶盖无法完全取下,在引用时增添了不便,一些评论指出,扣在鼻子上的瓶盖会弄花消费者的妆容。此外,铰链连接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瓶盖已经盖好,而在拿起时泄露。另一些用户则表示,自己习惯于将瓶盖连着固定环整个扯下,所以设计效果有限。也有消费者认为,这种设计能减少瓶盖丢失,方便了使用。总体而言,围绕这一设计的反馈众说纷纭,但由于其简洁设计的低成本和回收效率的提升,得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选择和推广。铰链式瓶盖在2022年由可口可乐英国分公司推出,之后覆盖了英国,然后逐步推广到整个欧洲。此外,显而易见的是,这一绿色包装设计要达到其意图实现的效果,还需要一整套高效和完整的塑料制品回收链的支持。
> Luffa 杯子包装
人们易于被各大设计奖项中或华丽、或风趣的环保包装吸引眼球,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效的、得到推广和普及的绿色包装设计,或许就像铰链式瓶盖一样,并不如何炫目,也并不全是好评,甚至其诞生本身都并不来自设计师的美好愿望,而来自现实的政策、企业与大众消费者的多方博弈。其最终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贯彻成效,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显现、更多调查和分析来总结。当设计日益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深入社会运行机理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更值得设计师去关注,并更好地理解好的设计理念如何真正得到落地和推行。今天,我们能够对“为真实世界设计”有更为丰富和具体的理解:设计的理念不仅要以真实的世界为目标和责任,更需要在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世界之中得到完成。
包装已然成为当前社会最为巨大的垃圾来源和环境负担之一,而包装的存在、繁荣与泛滥,本身是紧紧围绕和依附着消费文化而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说,包装自有其内在的“罪恶性”;本身没有使用价值的包装,往往成为消费文化中奢侈、浮华、浪费与虚荣特质的承载。由此,绿色包装设计成为包装的“自我救赎”。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未来的包装设计中,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所有包装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评价标准和环节。当一个包装设计不会因为彰显绿色环保理念而获奖,而会因为不够绿色环保而与奖项失之交臂、被市场抛弃遗忘——无论它提供了如何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或者新奇的拆箱体验——只有这时,我们才能说,绿色包装设计走完了从理念到落地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