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谁是中国漫画首创者?

中国近现代漫画的形成与陈师曾以文人精英身份参与漫画概念的建构与实践是分不开的

中国近现代漫画的形成与陈师曾以文人精英身份参与漫画概念的建构与实践是分不开的。他在1909年的《逾墙图》跋文中清晰地界定了漫画的概念——笔法简拙而注重意涵,并在1912年的《太平洋报》上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开国内抒情漫画之先河。

陈师曾  《逾墙图》(局部)  纸本设色  19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1898年7月,中国香港的《辅仁文社社刊》刊发了由谢缵泰创作的《时局全图》,借地图与动物形象展现了当时帝国主义分食中国的危急状态,基本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幅现代意义上的时事政治漫画。不过,“漫画”之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1904年3月17日的上海《警钟时报》。该报开设了以“时事漫画”为题的专栏。在此之后,1907年12月的《中外小说林》第17期开始在扉页上以“漫画”为名刊载图画,1911年的《儿童生活》开设了“诗歌与漫画”栏目,1916年5月的《明国日报》刊登了以“方生漫画”为标注的《掩丑有余御敌不足》,1918年7月的《新中外画报》第30期出现了以“伯尘漫画”为落款的《唐孙问答》等。与此同时,《时事报图画杂俎》《人镜画报》《真相画报》《滑稽杂志》《上海泼克》等刊物以“讽刺画”“滑稽画”等为名发表了许多作品。这些都说明了在1925年《子恺漫画》问世、“漫画”一词广泛进入公众视野之前,无论是漫画之名,还是漫画之实,在中国本土都已经有了长期的积淀。

图片

陈师曾  《古木幽篁》 《太平洋报》1912年4月20日第10版漫画

倘若以丰子恺将漫画分为感想漫画、讽刺漫画与宣传漫画的标准来看,20世纪初期的漫画大多都可归为宣传漫画和讽刺漫画的范畴。这些漫画常常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抨击时政等为主题,带有浓郁的反帝反封建色彩,重视社会时效性与功能性。其中的感想漫画,或者说是围绕着情感抒发与意象感召,以诗意表达为特质的抒情漫画,则以“子恺漫画”最具典型性。丰子恺常常把陈师曾作为当时漫画创作的首倡者。陈师曾对漫画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漫画”一词的概念界定上——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最早对漫画之意涵作出清晰解释的画家,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为《太平洋报》绘制的一批即兴之作方面。这批作品实质上是20世纪初期漫画创作的重要实践,凸显出了强烈的抒情特质与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对后来漫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陈师曾对漫画首次作出解释是在1909年所作的《逾墙图》中。该画是中国美术馆藏《人物》册四开之一,画面略施淡彩,人物形神兼备。画面中,陈师曾以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位逾墙出走的男子,虽未详尽刻画这一男子的细节,却在勾点之间巧妙地表现出了其紧张之态。画中跋文曰:“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而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而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公湛吾友以旧绢属画,遂戏仿之,聊博一粲。”这段跋文虽然不长,但包含了多层意思。

图片

陈师曾  《落日放船好》 《太平洋报》1912年5月3日第10版漫画

一方面,其界定了漫画的概念。陈师曾认为,漫画即“笔致简拙,而托意俶诡,涵法颇著”的绘画。漫画在绘画语言上带有“简拙”感,这一概述显然带有从中国画品评话语出发的性质,而漫画的意涵则指向画作离奇的情节和怪诞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达到“托意”的作用。实际上,陈师曾对漫画的解释与后来丰子恺认为的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已经非常接近了。

另一方面,陈师曾还对漫画进行了简要的溯源。从他对葛饰北斋的高度推崇可知,其所言“漫画”一词很有可能源于1814年出版的《北斋漫画》。虽然《北斋漫画》并非是日本最早提及“漫画”一词的文献,但其对日本漫画的发展却有着重要影响。《北斋漫画》中对日本江户时代的世俗风情进行了夸张而幽默的精妙表达。彼时,浮世绘艺术陷入平庸、粗俗与同质化的语境之中,而葛饰北斋作为独立画家,显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自我意识,认为漫画应是“漫然所绘之画”。陈师曾也借鉴了这一观点,强调随性作画的状态。其实相较于现代意义上的漫画,《北斋漫画》更接近于“画谱”,而其从本意上来说也是为学生习画所作。陈师曾在《逾墙图》跋文末尾言及“遂戏仿之”,极有可能意指其模仿了葛饰北斋的“漫笔”。

图片

陈师曾  《无题》  《太平洋报》1912年5月6日第10版漫画

陈师曾还提到清代画家黄慎与朱耷。此二人在当时都属于离经叛道且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以大写意绘画闻名。陈师曾认为,他们的画风与葛饰北斋相近而又不相同,可谓“笔致简拙”。这里的“笔致”在很大程度上特指中国画的写意笔法。不过,就漫画的源头而言,陈师曾认为二人“非专家也”。

在《逾墙图》跋文的最后,陈师曾还记述了此画是为蔡可权(号公湛)所作。二人为江西同乡。陈师曾在1900年4月迁居金陵之时作有《金缕曲·徙居白门留别公湛》一词,从中可见其赴日留学之前已同蔡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师曾1909年夏天从日本回国,而蔡可权于1908年进入部曹,以主事签分民政部营缮司,授江西自治筹备处参议。根据跋文所写“宣统元年春二月”来推断,《逾墙图》很有可能画于日本。陈师曾或许是看到了葛饰北斋所作的漫画,因而模仿漫画戏笔而作,并融入中国画手法,于无意间开创了本土画学与异质文脉传统相融合的漫画,继而成为在中国建构漫画理念并付诸创作实践的先驱。

图片

陈师曾  《乞食二》 《太平洋报》1912年5月16日第12版漫画

陈师曾对现代漫画的贡献还见于姚雨平在上海创办的《太平洋报》之中。陈师曾等人刊发在《太平洋报》上的漫画根据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带有讽刺、滑稽意味的“漫笔”,如陈师曾的《舔痔》《胯下之英雄》《淮南鸡犬》《乞食一》《乞食二》和《乞食三》等。《舔痔》描绘了一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正津津有味地舔舐着硕大的“痔”字,手法巧妙且带有深刻的批判意味,讽刺了对腐朽制度趋之若鹜的时人。“乞食”系列表现了乞丐乞讨的场景,是陈师曾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显现出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喻态度。特别是《乞食二》中以木作枕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许多人的麻木和愚昧。

图片

陈师曾  《北京风俗图·乞讨婆》  28.5cm×34.7cm  纸本设色  1915—19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其二是以古诗为主题的诗意创作,如陈师曾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此山不语看中原》《偶坐似是商山翁》《落日放船好》《桃花尽日随流水》《落月挂柳看悬珠》、沈翰的《一叶砚池秋,清风满淇澳》《一半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和叶与仁的《斜日柳边掷锦梭》等作品。这些作品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古诗所吟咏的意境,在笔墨之中凝结了新的时代意涵。以陈师曾的《此山不语看中原》为例,其诗文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陈氏依托诗意,仅用数笔皴擦便涂抹出山峦的外形,其中巧妙的留白仿佛云雾缭绕,于咫尺山水之间表达出了对历史洪流的感怀,同时不免使人联想到当时动荡的时局。

其三是颇有随笔意味的戏墨小品,其中涵盖山水、花鸟、器物等诸多种类,如陈师曾的《西山蔷薇》《松风传韵》《麦》《钉盘俊味》《东坡茶铫》以及许多未题写款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为画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物象而随手涂抹写就,寄情之余又奇趣盎然。

图片

陈师曾  《北京风俗图·墙有耳》  28.5cm×34.7cm  纸本设色  1915—19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从精英文化的视角,为漫画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可被阐发的概念。虽然他对漫画概念的建构与创作实践具有特定时段内的“玩票”色彩,一如他对漫画之“漫”的理解是“漫笔”随性所作,但这些却对后来的漫画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丰子恺将竹久梦二的画风与传统文人画相结合而创作的漫画,还是张光宇引入现代主义,将之与民间传统相整合后创作了《民间情歌》,抑或是鲁少飞、叶浅予、丁聪、张仃等诸多漫画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所进行的多元探索,在本质上都践行着陈师曾所奠定的学理基础,即注重简约形式与深刻寓意的统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