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Photograph by Reto Guntli_2016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让我感到惬意的唯一的力量应该是自主的能量。”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按照媒体自卷原则,这本是一篇在10月份就应该完成的文章,但也实在是因为这是一场不得不去现场观看和感受才能动笔写点什么的展览,而搁置到现在。
2024年10月11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展览——《能量转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据艺术家表述, 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的展览 。其灵感源于阿布拉莫维奇最具代表性的表演之一——她与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于1988年在中国长城上的历史性行走。
这件名为《情人:长城行走》的行为艺术作品历时3个月,足迹覆盖2500公里,是身体耐力与意志力之间角力的结果。作品因两人相遇即分手而具有了故事性和凄美的传奇色彩,但也因汹涌的俗世爱情论调遮盖了作品本身的意义以及更隐秘的观念线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长城 Great Wall of China
风景与肖像 Landscapes and Portraits
198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这3个月中,与中国这片土地产生的链接,显然比《情人:长城行走》最终呈现的结果对她更有持久的意义。在行走过程中,她常在长城边的村落休息,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过许多关于长城和龙图腾的传说。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对 超越物理边界的“能量” 持有极大兴趣,也因此开启了她借助宝石和水晶来研究“能量”特性的新一段“旅程”。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长城 Great Wall of China
玛丽娜与当地人 Marina and People
198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行为艺术之母、女战士、水晶、能量……这些具有鲜明气质的词汇很难不让人对这个展览充满好奇。
展厅共分三层。按照美术馆的指引,最佳的观看方式是自上而下。在经过漫长的排队后,先进入四楼的参与性体验空间。躺在悬挂晶石的浴缸里,感受血液好像都涌到了头顶额间;闭上眼睛体验身体在场域中的存在感,一时间有种精神抽离的恍惚;马毛清扫身体带来的触感,虽然会先入为主地知道这是一种清理负面情绪的“仪式”,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时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身体,感受到某种被外力触碰的战栗。
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中, 走神发生在时时刻刻 ,毫无疑问,这是网络时代注意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真实体现。但同时,你知道,在这里,需要不断地将飞出去的注意力拉回来,这是这个场域给你的某种“约束”。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带着这份约束,来到三楼。相对四楼,这虽然是一个相对典型的作品展示空间,但依然是开放的、被邀请进入的。水晶的元素在这个空间中更加集中地呈现。
相比四楼,我更为喜欢在三楼的体验感。因为这里没有人引导你,也无需遵守某些规则(比如不能使用手机和拍照),更不需要担心体验时间太久而让后面的排队者焦躁……这里,你要做的是自己找到入口。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地面上铺满厚厚的干枯腐木碎片,走上去激起无数粉尘;昏暗的空间中,每一块水晶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发出幽幽的光。每件作品都可供体验,并配有体验说明。 让身体接触水晶,是几乎所有体验的核心。 不知是真的实现了能量的转换,还是昏暗的环境所造成,亦或是想象力“作祟”,在按照说明一一体验,尤其是将额头与水晶触碰之后,我毫无悬念地—— 头疼了 。
这也不禁让我想到某小红书博主的“温馨提示”——对能量敏感的朋友,当心头疼。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这场展览自开幕以来,从四楼体验区的一约难求,到对展览的讨论,一直都很火爆,想来阿布拉莫维奇也非常乐于见此,毕竟她在展前的一个愿望是:“只希望美术馆每天人满为患。这是我的梦想,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展览,能够大群大群地来,带上家人朋友一起。”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带着痛感,到了美术馆二楼,这一层虽然不大,但却构建起了阿布拉莫维奇此次展览与她的艺术生涯的关键线索。以严肃的艺术媒体人视角来看,显然这一层对理解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
除了对她的著名作品《长城》进行文献梳理和呈现外,这一层还着重展示了对她的艺术起到重要影响的书籍、她父亲的勋章、老照片等等,这些都指向了原生家庭对她人生和创作的影响。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艺术家从身体上或者从象征意义上,被牵扯到艺术作品中去,或者实际上成为艺术作品。”行为艺术的概念,明确提及了“身体”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其 不仅是作品的主导者,也是作品本身 。
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先锋艺术运动可以被视作行为艺术的开端。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其内核都在指向“身体的行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艺术家开始将“行动”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
到了1960年代,似乎是毫无意外的, “行动”逐渐走向行动的本体“身体”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开始更加关注身体本身,表演不再仅仅是表演,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社会批判和政治态度的强有力工具。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在这样的历史沿袭中走来,阿布拉莫维奇所承接的,是一段没有断裂的行为艺术短史,她将“身体”视为更为彻底的媒介,将身体政治与极限艺术推向高峰。
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性别、暴力、性、政治等社会话题的批判,尖锐而有力。之所以她的几乎每件行为艺术作品都能激起广泛讨论,一方面毋庸置疑与她超凡的营销能力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作品能够调动大众的共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 “情绪价值” 。
为什么阿布拉莫维奇的“情绪价值”如此具有感染力?也许很大程度来自于她通过艺术作品讲述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件看似具有噱头的作品。
真实情感的源头,大概率是来自于她复杂的原生家庭背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父亲是前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的战争英雄,父亲的军事背景让她从小就对纪律和忍耐力有着高度的重视,这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极限身体表演和对痛苦的承受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中经常探讨身体的极限、精神的压迫与释放,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议题。对这些议题的兴趣也反映了她与母亲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和对“控制”的批判。阿布拉莫维奇的母亲有时让她感到被束缚,包括她的兴趣和行为方式,而这种“控制”可能在无形中加深了阿布拉莫维奇对身体自由的追求,也推动了她后来对身体作为艺术创作工具的深度探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节奏0》、《艺术家在场》等作品,都是在“规训”“约束”中寻找“自由”。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艺术家在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10,Courtesy of the artist
从哲学到神学,从东方到西方,与身体(肉身)相对应的是精神(灵魂),这似乎成为人类的一种默契思想。在对身体的考验和表现进行到极致之后,阿布拉莫维奇也毫无意外地走向了下一个level—— 对精神和意识的探索 。这样梳理下来,她在这个阶段,集中呈现对“能量”的多年探索,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实际上,涉及或展开对“精神”和“能量”的表现,在阿布拉莫维奇的多件作品中都有体现,包括对水晶的使用和具有“仪式感”的表现方式。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阿布拉莫维奇就已经有了不少以水晶为媒介的作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人用椅与灵用椅(3)》
木头与黑石英,74.9 × 25.1 × 27.9 cm,2012
能量的传输、交换、转化,在她称为“须臾之物”(Transitory Objects)的物质中,在冥想式场域中,承载的是她对身体和精神的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和体验。线索没有断裂。
在这个展览中,阿布拉莫维奇也在提供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构成这一样式的核心是“互动” 。一件或者说是一个作品展示空间,以如此开放的状态邀请观众参与或者是被卷入,这与这两年流行的“沉浸式体验展”是不同的。阿布拉莫维奇这个展览的要点在于 提供了一个共享的话语体系,迫使我们对物理世界和自己的意识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 ,将惯性的认知强行抛弃,不管你乐意接受,还是充满批判;不管是身心愉悦还是头痛难忍,她所想要指引大家进入的,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更加重视和敏感之后所带来的肉体顿悟。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听上去很玄。的确如此。同为形而上的哲学分支,精神与玄学在本质上就有着很多交集,比如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尤其是与生命、意识、宇宙和灵性相关的议题。
玄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现实背后的“真理”,以及探索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玄学在艺术中并不是个“生面孔”,比如抽象艺术和至上主义代表艺术家马列维奇,他的创作跳出了对具象世界的依赖,探索通过纯粹的形状和色彩来传达精神和哲学思考,尤其是对“无”与“存在”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马列维奇如是说。
康定斯基则更为痴迷神秘主义,他认为艺术必须关心精神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物质方面的问题。虽然他对科学和法律这种理性学科充满兴趣,但远不及通神学、降神术和玄学对他的吸引力大。
瓦西里·康定斯基
《即兴创作,大洪水》(Improvisation Deluge)
1913年,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藏
回到阿布拉莫维奇。作为一个早已突破身体极限的艺术家,她可能已经进入了意识的解放,或者还正在这条路上探索。无论你在体验完这个展览后所得到的是什么,我觉得对于阿布拉莫维奇来说,都不是最要紧的。当你进入这个场域,通过身体的极限体验和精神的集中形成了自己的感受,阿布拉莫维奇向你传递的关于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玄学命题已经在开始产生作用了,这可能才是这个展览最有意思的地方。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11日 - 2025年2月28日
艺仓美术馆 上海
图片致谢:艺仓美术馆
里森画廊、肖恩·凯利画廊
封面肖像:Marina Abramovic
Photography by Dusan Reljin_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