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设计网

当前位置:新创意设计网 > 正文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花溪苗族挑花起到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作用,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是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她也是苗绣这一大类里的一个有名的分支。苗族西迁之后,居住在贵阳的花溪苗族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制作挑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花溪苗族挑花起到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作用,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苗族挑花历史

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mou,称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在四月八日那天,外族入侵,首领格波录牺牲,城池土地尽失,苗族部众败退到花仡佬(今花溪)等周边地区,经过十年生息,苗民在格波录的女婿祖德勒带领下反攻格洛格桑,由于配合不当,苗民再次败退到花仡佬等周边地区。祖德勒战死,这天也是四月八日。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为了纪念两代民族英雄,每年四月八日这天,苗族人要在他们捐躯之地(今贵阳喷水池)举行盛大的“跳花场”纪念活动。这一天,苗族要身穿挑花盛装,为了追念失去的花园,他们在服装上挑绣有失去的城池和土地,以及在那里生长的庄稼、牲畜、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背搭(苗语称为“格棒”)上还绣有一颗败退时没能带走的“苗王印”。如今“四月八”节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苗族男女择偶的最佳场合。苗族挑花不但具有美化自身的功能(节日盛装),还成为苗族妇女对子女呵护(背扇)、对情人爱恋(花带),对逝去亲人追念(寿衣)之情的载体。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苗族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由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制作挑花。后来挑花逐渐从蜡染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成为苗族装扮自身的主要手段。

苗族挑花技艺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苗族挑花技艺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是用彩色丝线在麻质底布上挑绣出规整的图案,主要用于服装装饰。底布原料有火麻和叶麻两种。火麻布较硬宜作裙料,叶麻较柔宜作上衣、围腰和背扇的布料。麻质底布经砍条、剥皮、理麻、石灰水浸泡、晾晒、小车拣线、荞灰水煮线、漂洗、捶线、人工拣线、牵线、穿线、裹线、织布、靛染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此外,染色用的蓝靛也要由自己种植制作,刺绣用的丝线也是自己养蚕、抽丝、染制的。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花溪苗族挑花常见的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梨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多种图案。

艺术风格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花溪苗族挑花从艺术风格和制作时间上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约1900年以前),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高度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早期的代表作有:“狗寻粮种纹衣背饰” “太阳、河流、龙头纹衣背饰” “雪花纹衣背装” “羊辣子(一种毛虫)刺梨花衣背饰” “牛蹄杈铜鼓纹衣背饰”等。中期(约1900—1966年),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色、绿色、白色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丰富。代表作有“青蛙荷花浮萍纹围腰” “四羊纹围腰” “蝴蝶纹背扇” “灯笼纹背扇” “鸡冠花纹围腰”等。晚期(“文化大革命”以后),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色、蓝色、黄色、白色、黑色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作底布,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手艺人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

苗族挑花传承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说到传承,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她叫王启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溪苗绣的国家级传承人,是贵阳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非遗贵州,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王启萍 1950 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苗族村寨——花溪区尖山村。在那个年代,村里的女孩子不会做针线不仅会被寨中人笑话,还会常常被长辈们责骂以后难嫁出去。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年仅五六岁的王启萍就跟着心灵手巧的妈妈学着摆弄针线,从最简单的数纱开始,到拿起绣花针有模有样地挑花,到十来岁左右时,她就已经会 " 豆豆花针 "" 小弯弯针 " 等一些复杂的针法,挑花技艺一天比一天成熟。

那时为学挑花,除了干活,就是拿着针线绣这绣那。王启萍的少年时代,白天务农,晚上就在妈妈的敦促下,棱(搓)麻、织布或挑花刺绣。经过几年的磨练,王启萍绣出来的衣服、背扇、小针线包之类,花色多样,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寨中有的长辈看到她这么能干,还想让她当儿媳妇呢!

后来,凭着过人的民族挑花技艺,王启萍被花溪区文工队看中,招收到队里专门为演员们制作演出民族服饰品。同时,王启萍一边在闹市摆地摊,做些民族手工艺品补贴家用,如包包、背带、围裙等,供三个孩子读书,一边继续她的挑花人生。同时,王启萍还积极参与贵州民族手工艺的相关比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技艺娴熟的她获奖无数。她的作品,无论是衣服还是背扇、围裙等生活用品,花样无一重复,色彩绚丽,内容丰富,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她精心绣制的作品还多次代表贵州远赴昆明、北京、上海展出,甚至漂洋过海到香港展览。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启萍因为视力减弱等原因,绣制苗族盛装那样大件衣服已很难了,不过,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徒弟们都已经 " 出师 "。作为国家级苗绣挑花传承人,王启萍担心这项古老的技艺因为需要时间积淀、工艺复杂等因素而无人潜心学习,所以,一直在默默坚守挑花技艺,也在积极寻找培育传承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