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年》马玉如 布面油画 50x61cm 1994
长乐未央,乐在何处?乐在雄浑、乐在苍劲、乐在生机勃勃,乐在对艺术有十分的敏感。
马老师的作品里我看到了油画里的黄宾虹,浑厚华滋,当之无愧。老辣烂漫,瑰丽高华,其所根基者,是一份真诚与淡泊,澄澈而通达的心境。
——高世名
国美的油画自林风眠、吴大羽先生始,正是向这一方向发愿。马玉如老师恰是其中心怀敬意、沉思作答的一位。有一段时间,马老师日日骑自行车往吴山四宜山径的小室画画。八十高龄,却堂堂正正地驱车前行。我与他多次擦肩而过,他都浑然不觉,目视前方,行神如空。他是浸润在走云连风的山水世界之中,浸润在千峰一室的生平静足之中。
——许江
马玉如在创作中一直保持着油画本体语言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让油画更加富有东方韵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全山石
开幕式现场
2024年8月15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开幕式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承办。展览不仅是对马玉如数十年艺术创作与教育生涯的全面回顾,更是对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谈到,油画的特点是浓郁,东方的油画如何发其风采、振其风色、展示独特风韵?马玉如老师的画中正体现了这种山壑叠翠、霞光满天的浓郁风华。这种风华不仅仅是艺术表现上的卓越,更是深植于中国美院的学风之中。中国美院的学风不仅表现在绘画技艺上,更体现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风格中。马玉如老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做人诚恳、做事认真,做学问讲究方法。他的展览涵盖笔记文本、速写、水彩等,内容丰富且令人深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玉如老师的众多临摹绘本,临摹对象集中在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诸多大师,尤其是博纳尔、卢奥,梅原龙三郎。这些临摹尽管繁多,却贯穿着色彩浓烈、用笔浑厚的主线,展现了马玉如老师对这些大师的钟爱和独特方法。马玉如老师从临摹到创作,从摹写到意写,逐渐化合而成自己的语言,化合而成山壑叠翠、云霞满天的大风景的卓然气象。这种气象中存有油画的满目风采,又有中国山水的浑茫气象,还有印象派冷暖互补、红绿相生的色韵。所有这些,组成了马玉如老师的中国式风景的蔚然大观。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华彩,又有夕阳如火、山川如染的浓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静气,又有抗怀千古的浩气。在今天油画语言趋于单一化的情境中,马玉如老师的这一方法实战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长乐未央”的真正意涵。
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
高世名回忆,马玉如老师在他初到美院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并没有直接的交集,但他常见到马老师专注地看展。十年前,他因机缘巧合看到了马老师的几幅画,被深深震撼,并惊讶于马玉如老师居然没有举办过大型个展,于是登门拜访,感受到马玉如老师的谦虚和“为己之学”的精神。马玉如老师的谦虚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和严苛的艺术参照系,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品质,呈现出浓郁东方性的现代绘画风格。马玉如老师的作品承续了倪贻德、关良的传统,又独具面貌,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路径。马玉如老师不仅是一位成就毋庸置疑的艺术家,也是深受学生敬仰的老师。从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开始,受教于他的学生无数,许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在学生们的眼中,马老师瘦弱却坚定的形象从来不曾改变。马老师尊重师长、关爱学生,同国美历史上的许多先生一样——“半生为师,终生为徒”。这些老先生们素朴而清白,他们的声名或许并不显赫,却格外有一份骄傲和尊严。马老师一生低调做人,尽心做事,倾心育人,从不参与艺术界的纷纷扰扰。退休后,他更安居一隅,在这一片湖山之间照见自己的内心,构建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一方天地宁静隽永、兴味悠长,安安静静,也干干净净。国美这样的学术大家族,拥有这样的长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学生代表、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致辞
常青表达了对马玉如老师的深切敬意。马玉如老师作为教育者和艺术家的严谨、自律与谦逊,尽管为人低调,但其对教学与绘画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马玉如老师的创作过程宁静而纯粹,始终追求质朴之美,这种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尽管年事渐高,马玉如老师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却依然关心学校与美术事业,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丝毫未减。此次展览为马玉如老师绘就了一张“漂亮”的像,这位“漂亮”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将持续影响年轻一代和美院的未来。马玉如先生早年师从倪贻德、苏天赐、胡善馀、关良诸先生。他的学习正是新中国初创时期,濡染着这个丰繁时代的文化上的印记。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础,又强调油彩的风色;既重时代生活的采撷,又重诗性传统的积累。马玉如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品行高尚,毕生精力投入新中国油画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先生为人低调,尽管在油画创作上孜孜不倦,成就很高,但因不喜宣传,很少举办展览。
家属代表马宁致辞
马宁在致辞中对“长乐未央—马玉如艺术与心脉”个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欣慰与感激。她提到,这是父亲首次举办个展,凝聚了他对学校的眷恋、对师生的情怀,以及通过作品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期许。马宁回顾父亲从少年时期至今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校园,并将自己的画作捐赠给美院作为对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回应。她引用父亲的话“最美好的事物,本质一定是最朴素的”,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深刻感悟,并向所有支持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马玉如向中国美术学院捐赠作品51件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马玉如老师无偿捐献的51件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颁发捐赠证书。
展览开幕式合影
本次展览是马玉如先生从艺及从教以来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油画、水彩作品123件,意在通过其画作、手稿、笔记等形式,展现其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痕迹。
展览现场
展览将充分展示马玉如先生的绘画与文献两大部分。两个部分相互交织,完整展现绘画语言的探索、教育教学的思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马玉如与苏天赐先生
绘画的“为己之学”
中国美院与西湖相伴已近百年。这一个世纪中岁月峥嵘,风云激荡,国美的一代代艺术家们却得以在世事沧桑中流连湖山、烟云供养,他们从这一湖烟水中收获了许多灵感与兴味,更从这片天光云影中照见自身。马玉如老师是这个艺术家族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现在人学习却是为了给别人看。学以为己,是马老师最根本的坚持。
《草原峡谷》马玉如 纸上水彩 26.5x26.5cm 1962
绘画是“为己之学”,教育却是“成人之道”。马老师身上有国美老先生们共同的特征与风范,他们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对学生一片赤诚,画画不追名利,不求闻达,只是为了画画本身,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退休后,马老师更是深居简出,甘于寂寞,看起来平淡朴素,甚至有些木讷古板,但从他的作品中,却可以窥见一个丰富绚烂的精神世界。马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在的谦卑与坚守,为人处事谦卑,对艺术坚守,所以他的艺术生命如静水深流,默默滋润着身边的学子同仁,所以他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马玉如老师这代人一生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是在他们的晚年,艺术之花却绽放得老辣且烂漫,瑰丽而高华,其所根基者,是一份真诚与淡泊、澄澈而通达的心境。
《远航》 马玉如 纸本水粉 36.5x38.5cm
十几年前,我看到马玉如先生的一幅尺幅很小的风景画,自在从容,江天明净。2015年底,我去看望马老师,见到几幅油画在他那有些昏暗的斗室内熠熠生辉。那几件作品让我看到了“油画里的黄宾虹”,浑厚华滋,沉郁璀璨,妍美丰茂,生机勃勃。我邀请他到学校美术馆做展览,马老师却一再推辞,他的真诚与谦虚令我动容。马老师的谦虚有两重意思:一是在同代人中他一贯的谦让,他反复说应该让其他老先生们先做,他还不急;第二,他把自己放得很低,是因为他的参照系很高。他参照的是莫奈、塞尚这些大师,他对话的是黄宾虹、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胡善余这些中国现代绘画的大家。
《西湖之冬之一》纸本水彩 19.5×22.5cm 1950年
马玉如老师接续了民国油画的传统,承继了国美第一代先师们的绘画精神,这种精神对今日画界而言弥足珍贵。首先,他们不是油画民族化,而是用油画颜料、油画笔画中国画,书写中国人的情致和心境,他们不纠结于写实、再现的精确,而是关注笔性和意兴,开创出一种“不东不西,非古非今,即中即西,亦古亦今”的绘画之道。其次,民国油画有一种内在的抒情与诗意,或热烈奔放,或悠远隽永,但是最重要的作品中却超越了诗意的抒情,趋向于现代主义的“纯诗”之境,这也是国美第一代艺术家们的精神旨归。
马玉如与胡善余先生(左)
梁宗岱先生说,所谓纯诗是“摒除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对马玉如老师来说,绘画是极度纯粹的“绝对之画”,于颜料堆积中见笔笔生发,于反复涂抹中现刹那芳华,于光与色、形与象、笔与势的交相运作中成其气象,于朦胧漶漫中放大光彩。绘画就是画画本身,没有其他。从他的作品,从他的为人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姿态,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言以蔽之,画之纯粹,人之纯粹。这久违的“纯粹”,涤荡心胸,动人心魄,令我们陶醉,令我们警醒,令我们深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立秋前夜于西子湖畔
马玉如与梁绍基
《自画像》 马玉如 油画 37x47.5cm
浓郁出风华
——写给马玉如先生绘画展
油画的特点,是能浓能郁。那油性的色层,愈是深沉,愈是有光。百紫千红,裹在油彩之中,总呈一种珐琅的厚质,笔染刀塑,可雕可凿,浑浑然而灼灼其华。东方的油画如何发其风采、振其形色、展示独特的韵貌呢?这是几代中国油画家们共同的、情不自禁的诘问与思考。国美的油画自林风眠、吴大羽先生始,正是向这一方向发愿。马玉如老师恰是其中心怀敬意、沉思作答的一位。马玉如先生早年师从倪贻德、苏天赐、胡善馀、关良诸先生。他的学习正是新中国初创时期,濡染着这个丰繁时代的文化上的印记。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础,又强调油彩的风色;既重时代生活的采撷,又重诗性传统的积累。对于东方草木山水世界的关注,是国美这一学术谱系的重要症侯,这也深深地浸润了马玉如先生的艺术思考。这一谱系在油画的研学之中,同时注重西洋(欧洲)和东洋(日本)的经验,尤在油画意趣的转换上,形成极具中国南方特色的传统。这一传统以草木寄心,以山川蕴情,将印象派以及之后的斑斓色彩化变成东方式的写意手法,跬成某种纯朴而浓郁的东方气韵。在那之后的漫长的艺术生涯中,马玉如先生纵然忙于教学,却从未停止心中的思考和蕴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风潮,马先生含英咀华,将这种蕴养化在笔端,开始了他大气洒然的写意绘画。
《川西途中》 马玉如 纸板油画 50x60cm 2011马玉如先生的写意油画,画幅不大,却有大风景的绰然气象。满目青山,烟云飞扬,扶苏列阵,高树沧桑。这种写意中有一种特殊的浓郁。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夕晖》,夕阳浓烈,山岺苍翠,彩云染红一层层松林,最具落霞晚照、松柏膏沐的气象。这份浓郁全然不似西洋油画的写实风景,而是东方的落晖写照。这种写照大笔涂抹,依着紫金对比,酿出堆金积玉的富丽。华岺碧阴,金樽洒满,浓厚中带着丰溢,深郁里蕴一片华彩,虽笔触拙重,却愈见山川丰厚,风日跬丽。
《群峭摩天》 马玉如 油画 58x63.5cm《白云深处》又是另一种调性。青山深翠,浑浑然积成流云。那青山与白云笔触深厚,俱见一份雄强之气。依然是雅拙的笔味,却令千山万树隆然行动,走云而连风。《碧嶂晴空》的笔味更具写意风情。远山如翠嶂,晴空织华风,碧绿在满幅画中行走,余晖潜入青川此起彼伏,虽浓郁依旧,却格外风日摇荡。马玉如先生的画笔本色是劲健的。青岚千寻,积云跬风,内里却始终蕴着一种肃静的中气。《千峰一室足生平》,既写千山万壑,又写心中的祈愿。千峰集一室,饱游以饫看,澄怀以观照。由于内心的肃穆,青山简重,白云绵远,山止川行,风荷尽起。
《瓶花》 马玉如 布面油画 46x38cm马老师的画不多,却张张写出他的心灵眺望。用笔劲健,蕴蓄着一种浑朴的浩气。这份浑朴浩气是天长日久、蓄素守中而积出来的。有一段时间,马老师日日骑自行车往吴山四宜山径的小室画画。八十高龄,却堂堂正正地驱车前行。我与他多次擦肩而过,他都浑然不觉,目视前方,行神如空。他是浸润在走云连风的山水世界之中,浸润在千峰一室的生平静足之中。马老师有一幅《桃》,最得丽日流金的风韵。虽只有几枝硕桃,却蓄着如虹的气息。岁月如若一种虹气,满幅流荡,正可谓“天地并立,神化攸同。”《庄子·天下篇》有言:“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那惠施存雄而忘术,意在胜人。这桃之夭夭,于默然中展示了天地的雄朴,既存抗怀千古之意,又在浩然之气中,抒发灼灼风华。马玉如先生的绘画,以独特的浓郁,搏出一片风华。浓对俗淡而言,郁对浅薄而言。马老师的绘画与俗浅无涉。虽时有钝拙,却格外兴起一种朴真的意趣。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尝言:“畸人乘真,手把芙蓉。”畸人者,不偶于俗之人,率其本性,虚行神素,与自然的原朴之意相近。芙蓉,香洁之草,风华之气。如是,可否作为马玉如先生的一种写照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芳华》 马玉如 布面油画 45x54cm
马玉如
艺术家简介
马玉如,祖籍浙江上虞。1931年出生于杭州。1948年7月-1949年8月在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学习,启蒙于倪贻德先生。1949年9月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绘画系,受教于苏天赐、胡善馀、关良等诸位先生。1955年毕业留校。应美院附中副校长夏子颐先生之邀,去附中任教并担任专业教研组组长。1978-1983年任教于油画系。1984-1986年任附中校长。1985年获浙江省教育成果奖。1988-1991年在油画系任教至退休。1991年赴法国、阿尔及利亚进行艺术考察。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终生津贴。专著《素描技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库尔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专业刊物发表《油画技法》、《谈素描》等论文。油画创作曾参加全国油画展及日本、东南亚等地画展。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