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物质载体之一的中国陶瓷,在海外汉学界备受尊崇。旅华56年的美籍加拿大学者约翰·福开森(John Ferguson)声称 :“在中国艺术中,陶瓷总是被青铜器、玉器、绘画挤到次要位置。但在西方世界,情形却截然不同。西方人学习中国艺术,是从陶瓷开始的。直到今天(1918年),西方学者给予陶瓷的关注,仍然高于其他艺术门类。”
清 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 故宫博物院藏
20 世纪初,“文物国有”的观念还未普及,而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陶瓷研究逐渐科学化、精细化,陶瓷收藏的视野大为拓宽,加之国内外古玩商的推波助澜,以及报刊、小说等印刷品对古玩交易讯息的大肆传播,各地出土的先秦陶器、两汉魏晋釉陶、辽金西夏陶瓷、历代墓室砖石与建筑构件,及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古陶瓷品种,甚至以往无人问津的古窑址瓷片、窑具等,都被中外人士竞相购求。
唐 三彩刻花三足盘 故宫博物院藏
购买中国艺术品的海外收藏家、收藏机构、古玩商为数不少,他们或通过商人转售或委托代购的方式间接获取中国陶瓷,或来华直接参与陶瓷交易,带回国后进行展览、收藏、研究。在外来陶瓷收购者与鉴藏者中,以日本、英国、美国藏家购买中国陶瓷数量较多、频次较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藏家群体,对中国陶瓷的购藏需求与目的也有所差异。
唐 三彩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日本藏家的陶瓷鉴藏取向,最接近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传统趣味。日本人热衷购藏样式素雅、釉色温润的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偏重搜集造型精巧的茶器与花器。宋代建阳窑“油滴”纹黑釉瓷盏,明代的五彩瓷器(日语称之为“赤绘”)、紫砂陶器等都受到日本藏家的偏爱。欧美人喜爱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颜色釉瓷器与各式粉彩瓷器,最初被部分日本收藏家认为釉色过于明艳、纹样太过繁缛,进入20世纪后渐渐获得认可。这与北宋至清代中国文人“厚古薄今,贵素贱华”的陶瓷审美趣味接近。
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英国购藏者比较重视以收藏促进本国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1868年来华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医师、京师同文馆医学教习的史蒂芬·卜士礼(Stephen Bushell)是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陶瓷的英国学者,他先后受聘于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负责为两馆搜集中国文物。在卜士礼的带动下,英国学界掀起了研究中国陶瓷的风潮。
钧窑玫瑰紫釉水仙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20世纪以后,英国学者更加深入地对中国古陶瓷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加大了陶瓷文物搜寻的范围与力度,引领了西方世界对中国陶瓷的鉴藏方向,20世纪上半叶发表了为数不少的陶瓷学专著、图录、论文。他们重视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尝试梳理出一条比较完整的中国陶瓷史发展脉络。通过对中国古人的陶瓷收藏趣味的探寻与诠释,英国人逐渐了解到以往不为欧洲人所熟悉的两汉、魏晋、唐、宋瓷器,甚至时代更早的各类高古陶器,这类古陶瓷的历史地位因学术研究的推进而大幅提升。1921年,尤摩弗帕勒斯发起成立“东方陶瓷学会”。时至今日,该学术组织仍代表着西方研究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准。英国人致力于追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西方人受明清外销瓷影响而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的刻板印象和狭隘认识。
钧窑玫瑰紫釉三足炉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相比其他国家,美国人购藏中国陶瓷的数量更大。美国藏家约翰·摩根(John Morgan)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小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是当时中国瓷器收藏的巨擘。1912 年,小洛克菲勒为了购取摩根名下约4100件明清官窑瓷器,恳请其父亲借出巨款,斥资200万美元购得这批瓷器中的大部分精品。受到英法陶瓷学研究的影响,美国购藏者的鉴藏取向逐渐转变,由爱好明清官窑彩绘瓷和颜色釉瓷,转而重视宋元名窑的单色釉瓷器,尤其对宋金元时期的钧窑瓷器最为痴迷。
明 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 故宫博物院藏
美国收藏家查尔斯·佛利尔(Charles Freer)所创办的佛利尔艺术博物馆至今收藏着61件钧瓷或仿钧瓷,包括花盆、碗、洗、尊等多种器形。钧窑瓷器的天青釉、月白釉温润典雅,窑变的紫红斑天蓝釉、玫瑰紫釉绚烂夺目,深受美国收藏家青睐。1902年,佛利尔购得一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Whistler)的油画作品,画中描绘的法国特鲁维尔海滨的海面和天空的色调,与其所藏钧窑花盆的天蓝釉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学者欧内斯特·芬内罗萨(Ernest Fenellosa)是佛利尔的陶瓷鉴藏顾问,他在著作《中国和日本艺术的时代》(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中提到宋瓷,认为钧瓷“酱色的胎体上有不透明乳光釉,其中有雅致的紫色和天青色······惠斯勒的水彩和油画像宋瓷的釉色一样,特别体现了这种色彩层叠技法的效果”,并且指出宋瓷釉色对宋画设色风格的影响。
宋 建窑油滴盏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由此推测,欧美人对钧瓷的偏爱,或许缘于他们对钧釉呈色效果的某种“亲切感”。这可能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印象派风景画的盛行有关。在众多的美国陶瓷藏家中,与中国社会接触最深、鉴藏经历最丰富的,是常年旅华的加拿大籍美国学者福开森,他多次在北京琉璃厂收购中国瓷器,并与郭葆昌合作修订、再版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08年卜士礼在英国首次出版该书)。
宋 建窑曜变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此外,法国人魏武达(Veroudart)、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龙仁(Osvald Siren)、瑞士人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r)、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等,都是20世纪上半叶比较重要的海外陶瓷收藏家。虽然这些收藏者的国籍、职业、文化背景、学术出身相异,所持鉴赏偏好不一,但他们对中国陶瓷的喜爱是趋同的,都通过鉴藏带动研究。总体来看,外国人不约而同地探索中国陶瓷鉴赏观的“中国视角”和“中国趣味”,力图向中国传统的鉴藏观念靠拢。
明 嘉靖红绿彩加金彩葫芦瓶 日本MOA美术馆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的鉴藏与交易逐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来自国外的陶瓷审美偏好与研究成果,打破了成形于明代中晚期的中国传统陶瓷鉴藏次第序列,改变了中国人的陶瓷审美观,其影响延续至今。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认识也急剧变化,欧美人不仅购买早已为西方社会喜闻乐见的明清景德镇窑颜色釉瓷器和彩绘瓷器,还想方设法搜集不为西方人熟知的唐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瓷器,以及秦汉、魏晋时期,甚至先秦时期陶器。通过鉴藏与交易,源出书画品藻与金石考辨的中国传统陶瓷鉴赏学脉,与西方科学思维互鉴互融,促进了中国陶瓷学研究与公私陶瓷收藏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美国 沃尔特斯著《东方陶瓷艺术》中的陶瓷器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