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建设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续写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的新篇章。
完善机制,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相继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形成“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实体—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配套政策,切实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并为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是中国北方曲艺的重要集聚地和发展提升地,相声、北京评书、京韵大鼓等为代表的北京曲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2021年12月,《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出台,通过八项任务和三项保障措施加大对优秀曲本创作、曲艺演出实践的扶持力度,推动解决曲艺传承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3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收录37个传统工艺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较为鲜明的北京特色,具备一定的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作用,能够形成国家或北京市文化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从业人员收入。该目录的公布有助于在现代生活中推广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旅游业注入更优质、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领示范作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水平,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北京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签署协议,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管理传承人履行非遗保护传承义务,根据传习计划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a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对评估推荐等次予以公示,此举起到了激励优秀、督促其他等次传承人的良好效果。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说,评估是对自己尽心传承口技的认可和鼓励。他已收了3批21个徒弟,虽然84岁了,还在积极教学、演出、出书……他感到责任在肩,必须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央地共建,促进非遗保护科学发展
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市组织推荐的北京“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等1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成功入选,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在4个直辖市中名列第一。
2021年9月,北京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故宫博物院“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修复技艺”等中央单位的一批大国传世技艺,首次列入北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深化了央地共建的非遗保护模式。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1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北京市共有9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不断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逐渐深化的北京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北京非遗的影响力,促进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科学发展。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还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在资金的支持下,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得到了帮助提升。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和弟子在“宣南书馆”演出“北京评书”节目的同时,继续挖掘传统曲艺的文化内涵,整理传统评书书目,对老曲目进行理论和技艺研究以及宣传推广;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使用补助资金拍摄影音资料、制作宣传册,开展“墨汁与书法——非遗传承入课堂/社区”体验活动,对一得阁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艺术精品红色主题展及国庆期间系列活动,在建党百年之际完成景泰蓝“百年辉煌”对瓶和展示抗疫故事的创新作品……非遗保护资金在开展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传习交流、宣传推广、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文化教育,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北京市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发挥首都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培训全国非遗传承人1140人。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举办涉及漆器髹饰技艺、玉雕、景泰蓝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研培班3期,培训了来自京津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非遗传承人60余人。
主题活动,展现“双奥之城”文化魅力
今年春节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化中国”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北京2022——京城迎冬奥非遗贺新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以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文化中国”展示区为核心,展出“燕京八绝”技艺等代表北京独特文化魅力的300余件非遗作品,向3600多名各国运动员、1900名注册记者以及国际奥委会官员等嘉宾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北京特色文化。
在北京冬奥会上,传承300余年的北京非遗传统工艺绒花“飞”上了冬奥会的颁奖礼服;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向美国奥委会与残奥委会主席、美国冬奥代表团团长莱昂斯赠送了北京非遗作品景泰蓝蝶瓶,吸引多方关注并给予好评,央视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以冬奥会为契机,北京市的非遗老字号和各区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主题活动。例如,东城区举办“当非遗遇见冬奥”直播活动,选送的北京玉雕、景泰蓝、北京绢人作品在冬奥村展出,剪纸和京剧脸谱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西城区举办线上厂甸庙会;海淀区在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7家签约酒店中进行非遗精品展示展览;石景山区开展“剪雪花迎冬奥”系列的联动活动以及线上、线下非遗主题活动达数百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超过百万;门头沟区组织京绣、剪纸、毛猴、葫芦雕刻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开展50多场非遗迎冬奥系列进社区活动;延庆区制作冬奥题材系列评书共30集,举办“冬奥圆梦非遗传情”——延庆(海淀)冬奥主题非遗展,展出非遗作品300余件……通过讲述生动的北京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春节期间北京“双奥之城”文明、祥和、热烈的文化氛围,展示出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老字号保护传承非遗的生动画面。
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主创的“冬奥五环珐琅尊”作品在北京冬奥村展示时,吸引了很多国外运动员驻足观赏。该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冬奥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钟连盛说,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能用国家级非遗技艺创作出作品展示给外国客人,非常有意义。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文化中国”展示体验区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观看徐阳非遗剪纸作品
▲外国奥委会嘉宾参观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区
出版丛书,记录北京珍贵非遗资源
北京市近年来注重系统调查、保存记录珍贵的非遗资源,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组织开展主题书籍创作出版,取得多项成果。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2021年10月出版发行,共4函16册300余万字,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挖掘与展示,从营城、红迹、园林、商街、名人等方面讲述北京城市变迁和人文历史故事,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传递中轴线文化魅力,填补了深度探访北京中轴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类丛书的空白。丛书以学术为支撑、以普及为目的、以文旅融合为特色、以助力中轴线申遗为使命,通过“游”来解读中轴线。书中内容切入点多,便于读者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创作手法也突出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并且每册书设了一个贴合前文内容的主题游章节,从中轴线主体建筑、园林景观,到可以进行体验的京味美食、传统技艺等,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方便读者从书中按图索骥感受中轴线的文化魅力。伴随这套丛书的出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将系统、深入、细致地整理与中轴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轴线历史文化研究,潜心开发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惠及民生的主题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中轴线的知晓度和文化纵深度。
2021年12月,《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出版发行,共两册58.2万字,收录300余幅照片和手绘图,以非遗为重点,以长城文化为核心,提炼北京市长城文化带相关文化标识、自然风貌、旅游特色等元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历史契机,采用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的书写方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图文并茂地呈现长城文化带沿线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旅游体验亮点。
为记录、保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个人记忆中具有遗产价值的文化资料,持续组织编辑《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2021年增加了5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共5册69.3万字。至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已出版35册。该丛书按照口述史访谈的原则与方法进行编写,兼具文献资料价值与较强的可读性。
此外,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2021年开展连丽如(北京评书)、杨凤一(昆曲)等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形成视频资料230余小时,收集资料7000余份,口述文字稿150余万字。截至目前,已完成雷雨霖(鹤年堂中医药文化)、郎志丽(北京面人郎)等20位传承人相关资料的记录工作。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全套16册
▲《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全套成书上、下两册
宣传展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北京市借助资源优势,以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举办和参与多项国内外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创作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推荐剪纸、核雕、景泰蓝制作技艺、皮影制作技艺4个非遗项目的6件作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其中,2件景泰蓝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元宵晚会上,景泰蓝制作技艺、剪纸、布老虎制作技艺等12个北京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展示作品和技艺;热播电视剧《人世间》的主创人员萨日娜等,围坐在剪纸传承人杨钺身边,一起完成了根据该剧全家福海报制作的剪纸作品。相关视频上线微信春晚视频号新媒体平台,该晚会的话题全网阅读量达22.9亿。
北京市各区纷纷开展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不断探索“非遗+”创新模式。平谷区开展的“赶大集看非遗”下基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项目类别逐渐丰富,作品题材不断更新;门头沟区举办永定河流域非遗设计大赛,以年轻人视角传播非遗,还在景区内建立了首个非遗小院,结合妙峰山景区特色,定期举办非遗体验、培训、讲座、互动、展示、展卖等活动;怀柔区组织乡村民俗、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走进辖区内中小学校,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与精品民宿进行对接;延庆区依托优质民宿平台,以“非遗+年俗”为特色,推广“非遗+民宿”模式,将延庆年俗以线下体验、线上直播等形式进行推广展示;通州区在辖区酒店及副中心会客厅,推出首批非遗文化驿站……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活动,让非遗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各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积极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
6月11日至18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第三届北京非遗购物节,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口号为“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活动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以京东、抖音、北京时间互联网平台为主阵地,以深挖北京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为核心,邀请18家非遗老字号参与,联合互联网平台创新玩法,集中投放资源保持持续输出,对北京非遗进行宣传,既有深度内容,也有趣味互动,营造“沉浸式”非遗线上体验,从传播到影响力全线打通,广泛触达文化消费群体,推动北京非遗“破圈”,提升北京非遗社会影响力,将北京非遗购物节打造为品牌活动。其中,京东平台有北京非遗老字号线上市集、北京非遗老字号线下探店、京东视频号线上专场直播、北京非遗老字号专场直播等活动内容;抖音平台有北京非遗短视频推送、抖音流量话题营销等活动;北京时间平台有北京非遗购物节专题推广、发布活动有奖征集令等内容。
各区也推出了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例如,从6月8日起,东城区持续10天推出“非遗正当时青春风华茂”系列活动,由“非遗焕新云游东城”“非遗之城玩转快手”“非遗青年东城有我”“非遗献礼作品云集”几大板块组成,通过数字科技和新媒体等手段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的社会氛围。6月7日至12日,西城区云上播出纪录片《遗脉相承》。6月11日,朝阳区线上直播“非遗连接现代生活”,以探访传承人工作室及访谈形式,梳理非遗项目传承脉络,展示非遗作品,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6月11日前后,密云区举办“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喜迎二十大·“璀璨非遗密玉情牵”非遗云直播主题文化活动,同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举办喜迎二十大·山水遗珠耀京华——密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非遗活动,推动着北京非遗多样化融入现代生活。
(本版文字由文木撰写,图片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景泰蓝作品《长城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北京非遗购物节海报
▲电视剧《人世间》的主创人员、央视主持人与剪纸传承人杨钺互动。
▲东城区兔儿爷制作技艺传承人胡鹏飞在央视虎年元宵晚会上展示作品
▲工作人员调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工作